• 31阅读
  • 0回复

关于深入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3
第5版()
专栏:

关于深入生活
郑伯农
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工作者应当和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把实践的观点应用到文艺领域中来,对唯物主义文艺观的一个重大贡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文艺家应当投身到群众的生活洪流中去,站在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观察、体验、研究生活,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来。这种作品是群众思想情绪的集中反映,反转过来,又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鼓舞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的上述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文艺家能动地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正确途径。
近来,文艺界对“深入生活”这个口号有争议。我以为,过去我们对这个口号的具体解释和具体实践确实存在着偏颇。一切革命者都要深入群众,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特殊性呢?当然,不应当夸大这种特殊性。文艺家应当以群众一员的身份到生活中去,不应以“观察员”的特殊身份到生活中去。他首先要关心群众的疾苦,而不是首先关心自己的创作。专为猎取素材而到生活中去,往往反而写不出动人的作品。不过应当承认,作家深入生活,归根到底还要落实到搞好创作上。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他是注意到文艺特点的。文艺家到生活中去,应当努力熟悉人、了解人,了解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不是站在群众之外观察人,而是通过和群众同命运、共呼吸,进而深入了解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不在熟悉人、了解人上下功夫,怎么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呢?过去我们往往不照顾这个特点。另一个弊病就是把深入生活刻板化,似乎深入就是长期蹲在某个点上。长期蹲点未尝不可以作为接触生活的一种方式,但不能要求一切人都只能用这一种方式去接触生活。作家需要了解点,也需要了解面;需要熟悉基层,也需要了解领导层。社会生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完整的过程,只是囿于一点,难免造成眼界的狭窄。上述的这些偏颇,我以为是过去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具体解释和具体实践的偏颇,而不是这个口号本身的偏颇。这个口号是科学的。总的说来,几十年来,这个口号促进了文艺创作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积极作用。
深入生活无非包括下面这两个意思:一,文艺家应当不断投身到群众斗争生活的洪流中去,永远做群众的忠实代言人;二,文艺家应当通过参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上的深化和艺术表现上的深化。深入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时间长了未必一定能够达到深入。怎样才算深入呢?深入就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达到和人民群众在思想感情上的一致。理论思维的深入,就是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艺术思维的深入,也包括把握事物的本质,但仅仅这一点还不够。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理论思维可以剥去事物的外部形态,直接概括事物的本质。艺术思维则要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细节,体现出事物复杂的内部联系。所以,艺术家深入地把握生活,就要既能把握住生活的丰富多采、生动微妙的各种活生生形态,又能把握住隐藏在事物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生活的内部联系。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式上来看深入生活,似乎采取了某种比较艰苦的形式,这就是深入了。我们也不能廉价地看待深入生活,似乎一经下到群众生活中去,这就是深入了。做到深入很不容易。有的人在群众中生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达到深入的地步。作家要达到深入地认识生活,除了对他的反映对象要有周密的了解,还需要其他的条件。例如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一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生活阅历,必要的社会历史知识,等等。而对于文艺创作来讲,真正做到深入,就象对生活有独到的新的发现。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每一件艺术品都应当是独特的新产品。不能在认识和审美上给人提供新东西,这样的创作怎么可能有生命力呢?
有的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人都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为什么要专门提深入生活呢?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一,作家是以社会生活为创作原料的,是以通过艺术形象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活为职责的。他难道不应当比一般人对生活了解得更多、更深么!他不应当只是了解自己身边的事情,而应当了解自己所处的整个时代,掌握更广阔、更丰富的生活原料。二,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就是指深入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作家可以写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可以写过去的历史,但是不论写什么题材,都需要深入群众。这不只是个汲取创作原料的问题,还是个和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从群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问题。即使是写历史题材,也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写,表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的是非观念,适应群众的需要。
深入生活,就不能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近一个时期来,有些创作回避现实、回避矛盾,表现出一种无冲突论的倾向。它们或者把生活的棱角磨得平平的,或者干脆远离现实生活,专门写爱情题材、古代故事。不是说,爱情题材、古代题材不能写,但是不应用这一类题材的描写回避反映现实问题。上述现象,我以为是很值得注意的。我们当然要大力表现生活中的新人物、新气象,用艺术形象鼓舞人们奋发进取。但也不应把它从反映生活矛盾中割裂出来,更不能把它和写矛盾对立起来。不反映矛盾,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生活;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就不可能正确地反映时代。人民群众是不赞成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的。我们党也多次号召作家勇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胡耀邦同志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赞成你们在写向‘四化’进军的时候,狠狠揭露那些阻碍向‘四化’进军的错误行为、错误思想”。胡乔木同志最近也指出:“我们希望作家更多地着重表现当前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斗争,这决不是提倡什么歌舞升平,更说不上什么鼓励风花雪月。建设新生活的道路,过去、现在、将来都不是平坦的,它是一场波澜壮阔、时间久远,涉及全国每个人的生活全过程的非常复杂、非常艰巨的斗争,只有战胜人世间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前进。”我以为应当鼓励作家面向现实,忠于现实,真实、深入地写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用艺术形象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积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在我们的国家里,革命的、进步的东西是主流。只要作家真正忠实于生活,他们是会写出这一点来的。
创作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但是再正确的理论,也代替不了作家自己的生活实践。作家认识生活、认识时代,要借助于理论学习,首先还是要靠亲身的实践。让作家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吧!只要他们真正深入了生活,就一定能够正确、深刻地反映新的时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