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4
第5版()
专栏:科技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专题讨论

认真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周叔莲
提要:所谓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的设想。为了正确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同时要很好地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某些经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经济效果、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树立“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反对“速成论”,避免或少犯错误。我们还应当从历史经验中学会把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之同步配套,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制订指导今后经济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一项重要工作是要认真研究过去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过去我们不常使用经济发展战略这个概念,有人因此怀疑我国过去没有经济发展战略。这种怀疑是不必要的。所谓经济发展战略,概括地说,就是关于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措施的设想。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不仅有设想,而且有些设想已成为党的方针和国家的计划。例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党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根据这个总任务,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详尽地规定了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具体任务和重要措施,这些任务和措施就体现了“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其他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也都有过规定或设想。这些规定和设想很多事后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被证明不完全正确甚至是错误的,但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应该看到,我国在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制订出来的,它符合我国的国情,贯彻执行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周恩来同志总结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时曾经指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应该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以便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够按比例地发展”。这些是我们当前也应该贯彻的战略思想。按照当时的规定,大概需要三个五年计划来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就是说“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是应该延续下去的。但是从1958年开始,在战略思想上发生了转变,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都犯了错误,例如搞高指标、刮共产风等等,使“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但是即使在“二五”时期,也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战略思想,如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安排计划要以农轻重为序,要先生产后基建、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应该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等。这些重要的战略思想都是这个时期首次提出,直到现在也仍然有它的指导意义。
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是为了帮助我们懂得今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为此,我们还要加深对这些经验教训的认识,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例如,过去三十年我们曾多次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当注意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速度时,就能够提高经济效果;当盲目追求高速度时,就会导致比例关系失调,经济效果下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必然性,还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应该系统地收集历史资料,探索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的相互联系,从中取得经验。类似的问题,如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的关系,也要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给以科学的说明。如果我们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上掌握了规律性,并且学会了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规律的本领,今后制订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就可以避免或少犯错误。
现在理论界对于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有关的经济理论问题有不同的认识。总结过去的经验,也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例如关于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我们知道,“一五”计划根据当时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和实现工业化的要求,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实行的结果是好的。可见那种完全否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看法是根据不足的。但是,后来片面实行这个方针,又确实带来了种种消极后果。这几年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则起了积极的作用。这就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有条件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我们应该探索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以及它们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要承认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又不要把这个规律绝对化。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我们曾长期犯过片面强调生产忽视人民生活的错误,而这几年一部分人中又存在一种离开生产的发展而片面强调改善生活的偏向。经验表明,我们搞经济建设既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又不能离开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来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一五”计划规定“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至今看来也是正确的战略思想。
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也能帮助我们把经济发展战略同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较好地结合起来。过去我们在社会发展战略、科技发展战略上也有经验教训。例如对于劳动就业问题,建国初期处理得较好,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城乡待业人员增加,这几年解决这个问题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人口问题,我们曾长期忽视控制人口,这是一种战略性的错误,后来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战略,有些地方已取得了成绩。对于这些社会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观点进行总结。再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制订了科学技术十二年长期规划,这个规划是和经济建设结合得比较好的,对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后来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不够,很多技术政策摇摆不定,科学技术工作和经济建设结合得不紧。我们也要对社会、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总之,要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如何使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同步配套,形成最大的合力,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适合本国的国情。研究我国的历史经验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国情,认识基本国情如何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学会从国情出发制订经济发展战略。长期以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两种根本不同的战略思想,一种是“持久战”,一种是“速成论”。这两种战略思想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实践,证明“持久战”是切合我国国情的,而“速成论”则不符合国情。但是,不能认为“持久战”思想已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地树立了。而且,“持久战”也决不是不要多快好省,我们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正是为了使国民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一个较快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发展速度,以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要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为“持久战”的战略树立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它的顺利实现奠定思想基础。
为了制订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研究和借鉴外国的有关经验。现在已经开展了对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无疑还要加强。但是,研究和运用外国的经验也有一个和本国情况相结合的问题。研究我国的历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把外国经验和本国情况结合起来考虑,正确认识国外经验对我国的意义、局限性及如何运用它们。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发展出口或以加工出口的外向型工业为主,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人建议我国也采用这种战略。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应该十分重视进出口贸易和国际交往,坚持对外开放的正确方针。但是,象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不可能主要依靠出口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
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还要解决几个方法论问题。
一、如何划分战略阶段。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有过多次战略转变,有必要分阶段地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考虑根据战略转变即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区别来划分阶段,把建国以来的历史分为六个战略阶段,即(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2)“一五”时期(1953~1957年),(3)“二五”时期(1958~1962年),(4)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6)粉碎“四人帮”以后时期。应该说明,“二五”期间从1960年冬就开始改变大跃进时期的发展战略,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但考虑到调整在1962年以后才大见成效,通常把1963~1965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因此我们把“二五”时期作为一个阶段,把1963~1965年作为另一个阶段。
二、如何确定各个战略阶段的战略内容。由于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对此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加上过去没有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这就给确定各个阶段的战略内容带来了困难。作为一种探索,我们考虑可以根据各个阶段提出的方针、路线、计划以及它们的贯彻执行情况,来确定各该阶段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内容。有些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战略思想及由此出发制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因此应该实事求是地确定各个阶段的战略内容,而不能简单化。
三、如何评价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实践的结果是检验其正确与否和正确程度的客观标准。具体地说,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1)生产关系的演变,(2)经济效益的状况,(3)经济结构的演变,(4)经济发展速度,(5)人民生活状况,等等。
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过多次曲折的过程,经验教训很多。这几年进行了总结,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应该进一步分析研究的课题还是很多的。总结过去经济发展战略的经验不能局限于换一个角度重复一些已有的结论,而应该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问题,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并使之有助于制订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