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访良种猪源之乡——湖北通城磨桥公社养猪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5
第2版()
专栏:

访良种猪源之乡
——湖北通城磨桥公社养猪见闻
程远 罗志强
最近,我们访问了以繁育地方良种猪闻名的湖北通城县磨桥公社。这里出产的“通城猪”,瘦肉多,肉质嫩,现已扩散到省内24个县市。
我们冒着初夏的大雨,来到了一所良种猪场。一排排猪舍井然有序,一头头大小猪都是一个长象,全身毛色白里泛红,油光发亮,只有头颈和臀尾两头乌黑,多皱的前额上一撮白毛,憨态可掬。据介绍,这里群众饲养的“通城猪”,也称“两头黑”,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它耐食青粗饲料,适应潮湿环境,生长发育快,产仔成活率高,为长江中游一带农村乐于饲养。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养猪业受到摧残,良种优势严重退化。自1979年起,经过对母猪的普查、筛选和培育,逐步提纯复壮,恢复了良种优势。一头母猪年产两窝仔猪,平均每窝10.7头。仔猪断奶窝重(即一窝仔猪出生两月后的总毛重),从170斤增加到217斤,增重27.6%。仅增加窝重一项,每窝仔猪就比过去增加收入70多元。由于收益较大,母猪饲养量直线上升。1979年全公社养母猪1,000头,到今年4月已增加到1,550头,平均两户半就有一头。母猪多,猪源足,养猪业大发展,全公社去年平均每户养猪4.5头。
发挥良种猪优势,广开了生财之道,邻近的公社都称道磨桥发了“猪婆财”。在磨桥十队,我们随着一群撒欢奔跑的小猪,走进了社员黎根治家中。女主人高兴地告诉我们,室内摆设一新的家具和日用品,都是养猪换来的。去年,母猪下了两窝小猪,出槽了6头肥猪,共卖了1,500多元。真是“吃”猪、“穿”猪、“用”猪,靠养猪致富了。据公社统计,这里农民养一头母猪,一年可获纯利500多元,养一头良种肥猪,比养普通猪多收入20元左右。1981年全社出售肥猪和仔猪纯收入达134万多元,人均56元多。磨桥六队原是个“三靠队”,除一家“五保户”外,其他14户家家养母猪,去年共出栏仔猪205头,肥猪20头,纯收入1万多元,人均92元。社员们都说:养良种猪就是栽“摇钱树”。
繁育良种猪不仅对社员有利,对国家和集体也大有好处。公社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从社办企业中拿出7,200元作为养猪投资,社员一年获利100多万元,国家增收工商税、屠宰税1万多元。1981年全社投入养猪业的辅助劳力占男女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养猪业已成为农村剩余劳力的一条好出路。
为了扶助社员养猪,磨桥公社从饲料、资金、价格、防疫4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除补给社员饲料地外,还把200多亩水塘和150多亩“鸡口田”,划给社员放养水浮莲,并鼓励社员利用田塍和零星地种瓜点豆。社员养一头母猪,另拨给二分饲料地。二是对380户养猪困难户发放贷款,每养一头母猪,提供无息贷款30元,连续喂养两年以上的,贷款免还,由公社偿付。三是提供仔猪价格保险。过去仔猪上市过多时,猪价就下跌,有时一斤毛重只卖五六角钱,影响社员饲养母猪的积极性。现在公社规定,仔猪售价每斤不足一元时,由公社补足一元,维护社员饲养母猪的利益。四是实行防疫责任制,全社11名兽医人员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实行奖惩。1981年全社生猪死亡率下降到1%,比上一年减少一半左右。
目前,通城一带市场上仔猪供不应求,良种仔猪更是奇货可居。磨桥公社今年进一步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农民中养母猪的热情更高,到年底母猪饲养头数有可能增加到1,800多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