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为适应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迫切要求 贵州采取多种办法办农民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5
第3版()
专栏:

为适应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迫切要求
贵州采取多种办法办农民教育
本报讯 李东东报道:贵州省发挥农业生产责任制带来的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到今年4月底,全省已有16.7万多农民入夜校,脱盲人数达13,000人。
贵州省农村实行包干到户以后,调动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耕作方法仍很落后,“种地靠力气,丰收靠天气”,一些边远山区甚至还在刀耕火种。省政府和教育部门认为,农业兴衰,教育有责。要求各级党政领导一手抓农业生产,一手抓农民教育,以扫盲为重点,适当进行农业技术教育,逐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文化落后状况。
今年初,省教育厅推广了毕节县扫盲夜校“四定”的经验,即定办学形式,定教师,定学员人数和教师报酬。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召开了农民教育交流会,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普安县地瓜学区针对社员居住分散,集中办夜校难以巩固的情况,实行了责任到人,分散教学,送教上门,包干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了脱盲任务的落实,又节约教育经费,全区脱盲672人,平均每人的用费为6.70元。盘水学区在考核民办教师的工作时,把担负农民业余教育的情况,作为教师转正、定级、调资的考核标准之一,调动教师们的扫盲积极性。
目前,以扫盲为主的贵州农民教育,正在向边学文化,边学农业技术的方向发展。许多地方扫了文盲,紧接着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有的结合学文化,推广新技术,既巩固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又满足了他们学技术的要求,农民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路子越走越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