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黄河故道行——访梁堤头农业中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5
第4版()
专栏:

黄河故道行
——访梁堤头农业中学
本报记者 吕建中
从兰考东行百余里,穿过豫鲁边界,就进入山东曹县梁堤头公社境内。这里和兰考都在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上后留下的同一条故道上。
据地方报刊记载,二十年前这里有一道成为豫鲁两省天然分界线的防风林带,被誉为“绿色长城”。林带周围也是树的世界,群众热情赞颂这一带:“故道沙滩变林园,上结果子下种田,风消沙固能稳产,薄地变成米粮川。”可惜得很,如今这绿色长城荡然无存,空旷的田野里只见些小老树孑立在阳光底下。这景象和我一路上处处感受到群众的那种盼林爱树之情是多么不谐调啊!
吉普车在边界行道上扬起一片沙土,我边走边思索着,寻觅着。忽见眼前故黄大堤下裸露着一片大沙滩,沙滩左侧有一片茂密的林木。我们沿着那条参天白杨夹着的大路行进约一里,路旁闪出了油绿的麦田和老秆虬枝的苹果林,一群青年男女簇拥在苹果树下凝神听一位长者讲授果树修剪技术。再往前是一排排整齐的屋舍,左边屋舍被一树树盛开的杏花映照着,右边一排里,文艺班阵阵鼓乐丝竹伴着嘹亮悦耳的山东梆子高腔飞上林梢。
这就是全国闻名的梁堤头农业中学。人们把她比做黄河故道上的一颗明珠。
学校的同志领我观赏了周围几条刺槐、白杨和桐树林带,然后绕过畜牧场、科研队和梨园,参观了教室、图书室、理化仪器室、生物实验室和电化教学设备。这里现有土地1,023亩,各种树木8.6万株。校舍272间,全校70余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职员工正在精心培育着470个志在农村建设的学生。
我请这里的前校长郭稼成谈谈他创办这所学校的经过。那是1958年秋,梁堤头公社党委根据广大社员的要求,选拔了当时的民办教师、22岁的共产党员郭稼成负责筹办公社第一所半工半读中学。出人意料,郭稼成把校址选择在这黄河故道荒沙滩上。郭稼成的先辈世世代代受故道风沙之苦,可世世代代不愿离开这块地方。有人笑他在荒滩上办学是自讨苦吃,郭稼成却把这荒滩看做创业和磨炼意志的好地方。他满怀抱负带领三名教师和三十几个学生,带着简单的教具和生产工具来到这里,搭起既是教室又是宿舍的地窨草庵,开垦荒地种上粮食,采树籽,刨树根,育苗植树,营造防风林和果园。他们蔑视困难,以苦为乐,早晨醒来抖落头上和被上的一层沙土,喝碗地瓜面菜汤,又乐呵呵地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劳动。学业随着学校的扩展而扩展,林木伴着孩子们的成长而成长,不几年的工夫,学校象样了,荒滩变绿了,各种各样的鸟儿都来了——春天的黄鹂、杜鹃、花喜鹊,夏天的柳莺,秋冬的斑鸠、兰雀,从早到晚和孩子们一起歌唱。郭稼成常和即将毕业回乡的学生们漫步林间,谈论着生活的意义,谈论着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农村的抱负和乐趣。
向前看的人永不满足现状。梁堤头农中的同志们近些年来是有自己的苦衷的。他们痛心地看着矗立在故道上的绿色长城消失了,周围社队的大片大片林木毁坏了;他们在艰苦年代能够白手起家创建了这所学校,而现在面对学校拥有的大量农副产品资源却无能为力;发展教育事业需要有明确的方针和安静的环境,而这些年种种不正之风和不良的社会秩序常扣打着校门,加上单纯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干扰,使得这所负有盛名的学校由创业退为守摊摊,由勇往直前变为常常彷徨犹疑起来。
可喜的是,随着1982年新形势的出现,梁堤头农中也有了新的转机。党中央一系列顺乎民心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他们的思想境界高了,重新鼓起了继续创业的勇气。座谈中,三十八岁的现任校长陈世文皱眉初展,喜形于色。他是当年第一批随郭校长来荒滩建校的学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二十年,后来又挑起校长这副重担,他一直怀着以校为家,把母校建设得更好的热切愿望。陈世文和他的同事、学生也感到是重新振作精神的时候了。他们要发扬农中的老传统,走出校门和广大社员密切结合起来,把植树造林,移风易俗列为当前的一项重点课程。
临别的时候,大家热情地约我过几年再来看看,那时候,梁堤头农中就不会是故道沙滩上的孤洲了,而要成为浩瀚林海中一颗日益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附图片)
曹县梁堤头农业中学校园一角。张贯一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