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昆仑冰峰采玉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6
第2版()
专栏:

昆仑冰峰采玉工
本报记者 兰学毅
在新疆于田县昆仑公社附近的峻岭上,有个阿拉玛斯玉石矿。120多名维吾尔族和汉族的采玉工,象山鹰般地在白云深处寻找和采挖着玉中珍品,供给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玉雕匠人琢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记者随着矿长印尧祥等人,攀着粗绳,附岩贴壁地爬上海拔5,800米的赛地库拉木采矿点。我们赶到那里时,工人们已放完炮,正从矿洞里往外搬运玉料。我拣起一块白里泛青的玉料,抓把雪擦洗一番,玉料马上象涂了油彩似地闪出一种凝脂般的光泽,迎着阳光略带透明感,宛若包孕着盈盈秋水。和田玉一般分布在海拔4,000米的深山峻岭之间,玉的矿床不是整坡整岭,而是象西瓜籽儿镶嵌在瓜瓤中那样,包裹在坚硬的大理岩中,必须凿剥去外层大量的岩石,才能采挖到真正的美玉。所以,古人又把采玉称作“攻玉”。
工人们为了多采玉、采好玉,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矿长印尧祥指着一台柴油发动机说:“这些笨重的机器设备,全部是在山下拆成零件后,再用人背驴驮运上山来的。光运这台发动机就用了一个月时间。”我一看,这条山道确实非常险峻。
1978年,矿山采到一块518斤重的高档白玉,大伙儿高兴极了。可是,这样大的玉石毛驴驮不了,分成小块又叫人心疼,怎么办呢?“抬!”年近五十、身材削瘦的技术员杨裕禄挺身而出,带领17名壮实汉子肩负木杠,轮换抬运,整整用了18天时间,硬是将这一大块稀有的白玉完整无缺地运下山来。后来,这块玉石卖给了北京玉器厂,玉雕匠人用它琢制成一尊80厘米高的“雕花熏炉”,标价90万元。这种大件的玉雕品十分罕见,许多外商见了都赞叹不绝。
在这海拔四五千米的昆仑冰峰上,第一次来这里的人就是躺着不动,也会觉得胸闷气短,四肢无力。采玉工人们却手脚不闲,从事着开山凿石的繁重劳动。
在采矿点上,工人们向我讲述许多为祖国取玉甘心吃苦的故事。维吾尔族青年工人买买提,是于田县县长的儿子。解放前,他爷爷上山采玉,死在冰峰。死前留下的话是:“儿孙们再不要上玉山!”1973年,县长哈斯木听说玉矿劳力不足,把中学毕业的儿子买买提送到矿上当了一名采玉工。一次作业中,山石塌方,买买提滚落到60米深的山谷里,脚骨都摔断了。他出院后,很快返回矿山。一些维吾尔族老矿工还满含深情地称赞他们的好带头人印尧祥矿长。老印家住上海,支边进昆仑山二十多年了,没叫过一声苦,干起工作象头老黄牛。去年回家探亲时,亲友劝他调回上海,他硬是不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