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讲话》在重庆传播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6
第4版()
专栏:

《讲话》在重庆传播以后
阳翰笙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四十年了。回忆我们在国统区重庆读到《讲话》时兴奋、激动的心情,虽说几十年过去了,却至今不能忘怀。
1943年3月24日,《新华日报》报道了中央文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召开党的文艺工作者会议,贯彻《讲话》精神,讨论如何深入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的问题。我记得是在这之前(有同志回忆是在这之后),记不清是董老还是徐冰同志约我到办事处去,交给我《讲话》的小册子,嘉乐纸印的,32开本。在斗争极为困难的时候,得到如此重要的文件,我们如获至宝,奔走相告,其喜悦欢快之情难以言状。
这时正值皖南事变之后,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对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进步文艺压迫得非常厉害。特务包围了红岩村、曾家岩,革命者被监视盯梢,白色恐怖笼罩山城,统一战线濒临破裂。国民党的图书杂志审查制度,使得革命的书刊难以出版发行;国民党的戏剧电影送审制度,使得一切的革命戏剧电影难以上演。斗争艰苦,心情闷郁。应该怎么办?周恩来同志给我们带来了锐利的武器。1942年底,他就对国统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讲解了《讲话》产生的背景及其伟大意义,号召我们认真学习。
得到正式文件,郭老、乃超和我商量,决定先党内后党外,逐步扩大学习的范围。首先在文工会的同志和朋友中学习,然后再是文协、中苏文协、复旦,以及戏剧电影界的同志和朋友,大家在暗中掀起一个自我学习运动。经过学习、研究、讨论,我们思想豁然开朗,眼界也宽阔了。1944年5月,文化界人士又在郭老家欢迎为宣传、贯彻《讲话》而到重庆来的何其芳、刘白羽同志,听他们畅谈延安文艺整风的情况,畅谈《讲话》以后解放区文艺的新气象,使我们加深了对《讲话》的理解。1945年初,林默涵、周而复同志又到重庆来讲陕北文教大会的盛况。这些,都对《讲话》在国统区的贯彻执行,起了推动作用。
经过学习与研究,我曾有意识地访问或接触了许多同志和朋友,从中了解到各方面对《讲话》的反映。
对国民党来说,《讲话》的威慑力量是很强大的。我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张道藩也好,潘公展也好,他们只知道毛泽东是共产党头等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可谁也没有想到毛泽东还是他们在文化上文艺上的无敌的对手。他们自己拿不出东西,对毛泽东的《讲话》感到非常吃惊。说毛泽东这一套
“谬论”很系统,很透彻,很难对付,也无法反驳。说毛泽东很可怕,什么都懂,《讲话》一来,把文艺界的人都拉过去了。
《讲话》在老舍、马宗融、洪深、史东山这些朋友中也引起强烈反响。他们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说《讲话》解决了文艺方面的一系列的问题,过去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高水平的论著。他们说,蒋介石除了抓、关、杀文化人而外,能写出这样的论文吗?他的御用文人写得出吗?根本不行。在反动派那里,没有作品,没有理论,连反动的东西都没有象样的。国民党闹了十多年的三民主义文艺,几篇蹩脚的所谓“理论”文章尚且一文不值,作品更没有;法西斯的民族主义文艺也叫了许多时日,最终只表明他们除了杀人而外,于文艺却不在行。抗战时期,他们置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于不顾,胡说张道藩的谬论须作为“全国文艺家创作的南针”,宣扬文艺“与抗战无关”,拿什么《野玫瑰》、《蓝蝴蝶》之类的货色来充斥市场,理所当然地会受到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迎头痛击。历史证明,国民党于文艺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两相对照,朋友们对毛泽东同志、对《讲话》无不心悦诚服。他们说《讲话》内容丰富,很系统,有份量,解决的问题多,许多疑难问题俱可以从《讲话》中找到答案。它对文艺工作者帮助大,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
党员同志觉得《讲话》给了我们强大的理论武器,感到欢欣鼓舞。大家一致感受到:这是自“五四”以来,特别自1928年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以来,在文艺理论上的科学总结,它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许多根本问题及一系列原则问题,指明了革命文艺的性质和方向,是革命者战胜敌人的无敌的武器、建设新的人民文艺的法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从邓中夏到瞿秋白和左联其他成员,都分别有所建树。比方说,在他们的文章中,关于文艺与革命、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都有过论述,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大都不全面、不系统,缺乏概括和集中。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列在文艺方面的基本原理,继承人类文化的传统,总结我国新文艺(尤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左翼文艺)的经验教训,从革命的根本任务出发,制定了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讲话》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在文艺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宝库,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纲领。具体说来,在当时,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讲话》对我们富有指导意义:
第一,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大问题、原则问题。工人、农民、士兵、小资产阶级这4种人,占总人数90%以上,文艺不为这4种人服务,还能为谁服务?这个问题,我们在三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中,在抗战开始后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中,都一再涉及过,但不象毛泽东同志这样论述得全面、深刻、精到,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第二,同人民群众结合,解决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问题。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观点,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有些党员,认为自己读过马列的书,懂得一点原理原则,又大都干过实际革命工作,立场不成问题,都是马列主义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读了《讲话》,才知道大大不然。毛泽东同志指出,理论若不和实际结合,文艺工作者没有和工农大众打成一片,没有在工农大众之中,在实际的生活和斗争之中,经过十年八年的痛苦磨练,思想感情没有发生变化,就很难说真正树立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世界观。不少文艺界的朋友们,他们原以为,马列的书也读过,早已经站到抗日前线了,跟共产党一起干革命了,为谁服务的问题当然也就解决了。一学《讲话》才知道,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且这种改造又非轻而易举,要把自己灵魂深处的小资产阶级独立王国彻底攻破,让无产阶级去占领去主宰。因此,《讲话》对他们震动大,影响深。
第三,团结问题。抗战以来,我们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一直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文艺界,除卖国求荣的汉奸、死心塌地的顽固派而外,我们团结了一切人,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剧协、电协等团体里五湖四海的人都有,我们一再强调要加强团结。《讲话》对于团结问题讲得颇详,对于统一战线思想阐述得透,它使我们深化了对团结抗日方针的认识,增强了坚持统一战线的信心。周恩来同志是领导和执行革命统一战线的典范。我们以他为表率,以《讲话》为武器,将斗争性寓于机动灵活的策略之中,与敌人巧妙周旋,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冲破阻拦,团结了一切有爱国心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敌人的压迫加重加紧,我们团结的朋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我们都处于绝对的优势,给抗日的民众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因此,尽管敌人企图千方百计破坏文艺界的统一战线,但终归以他们的失败而告终。
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讲话》在重庆传播以后,在创作实践上没有立即引起新的变化。但它从思想上武装了革命者和进步的朋友,文艺界普遍提高了认识,提高了革命自觉性。他们目标更明确了,意志更坚定了。这看不见的精神上的收获,是会长期产生作用的。
1982年5月23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