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一手抓粮棉增产 一手抓计划生育 尉氏县沈家大队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7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一手抓粮棉增产 一手抓计划生育
尉氏县沈家大队纪事
本报记者 马鹤青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人们喜笑颜开,高兴得很!还有没有叫人发愁的事?有。在河南省乡下,常听县、社、队的干部说:“农村两个大难题,计划生育宅基地”。这几年,社员们手头钱粮宽裕了,都想盖几间象样的新房子,还想比原先的多一点,大一点。可是,村里空地不多,耕地不能再占。干部今天说服张家,明天说服李家。说不服就可能吵嘴,吵不清就要告状,这是一个大难题。计划生育的难题比盖房问题更大。生活一改善,有些人就想“儿女满堂”,你动员哪家少生个孩子,比叫他少盖间房子还难。有些搞计划生育的干部不愿再干了。
计划生育问题真的没法解决?不是。有没有解决得好的?当然有。我这次到黄泛区的尉氏县,听说这里张市公社沈家大队提了个口号:“一手抓粮棉增产,一手抓计划生育。”已经取得了好的效果。
沈家大队的党支部书记沈中喜说:“早些年,我们也是光讲‘指标’,光下命令,结果生的孩子老是超过‘指标’,人口增加很快。经验教训多了,就得想点比较彻底、比较积极的办法。这两年我们办了几件事。”
头一件,是1980年春天,党支部请队上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社员代表和男女青年代表共50多人开会,专门商量计划生育问题。沈中喜对大家说,国家提倡计划生育,大家都知道。大的道理不用我多讲,就讲讲咱沈家村的实情。1955年,咱村是820人,现在是1,650人,这25年人口增加一倍出头。刚解放的时候,咱村每人3.7亩地,现在每人只剩1.8亩。这几年,全村每年净增55人,这样增下去,再过25年,要超过3,000人;咱的土地不会增加,到那时恐怕只够盖房子用,发展生产就困难了。这么一讲,来开会的老少三辈人的代表整整讨论了3天。
先是老人们说了真心话。老人们说,咱这里是老灾区穷地方,许多人受苦一辈子,就怕到晚年身边没有子女照应,想多生几个儿孙,这叫“养儿防老”。党支部和大队管委会开会议决:把大队新盖的12间房改为敬老院,先把村里没儿女照顾的8位老人请进来,又用公积金给老人们添置了新衣新被,还请了一位厨师傅,生活安排得很好。逢年过节,队里的干部都来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年有一位老人去世,全村人来开追悼会,给老人送葬。这件事在老辈人中影响很大。有些老人说,这样我没啥顾虑了。“养儿防老”的老观念渐渐淡了,解决了计划生育的一个阻力。
第二件事,开会时有人说,如今实行联产责任制,谁家生的孩子多,将来劳动力多,就能先富起来。是这样吗?50多岁的老社员贺瑞云说:“我有7个孩子,大的24岁,小的才5岁。我从20来岁就为孩子忙,30多年来老是填不满亏空。大孩子一过20岁,又得积粮攒钱给他准备婚事。孩子一结婚又另立门户,也不是我的劳力。所以我忙了一辈子,也没富起来!”贺瑞云的弟弟贺国栋只有一个孩子,负担轻,收入多,现在父子二人都带着亮闪闪的手表。把两家的事一对比,又使许多人思想开了窍。
第三件,是妇女们提的问题:光说只生一个孩子,一个孩子不“保险”。要是孩子生病治不好怎么办?大家议论说,看来要想生得少,就要养得好。这话实在。于是大家商定,把大队原有的幼儿园扩大改善。现在幼儿园里有72个孩子,请两个有文化的女社员负责看管教育。孩子生病有“合作医疗”,都长得很壮实。村里人评论说,这些孩子“质量高”。又克服一个阻力。
农村的事,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党员带头干。沈家大队有7名干部和31名党员,这两年只有一个年轻党员在“计划外”多生一个孩子。为这事,党内对他严肃批评,队上给他以处罚,大家说,往后就按这个规矩办。
支部书记沈中喜最后又算一笔帐:1979年,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2.8‰,去年降到5.9‰。人口“减产”了,农业却增产了,粮食从每亩700多斤增加到1,000多斤。1979年,全村人均收入才87元,去年上升到252元。沈中喜说,这开始富起来不全归功计划生育,可是不实行计划生育也难富起来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