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老农艺师田头传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7
第2版()
专栏:

老农艺师田头传艺
徐祖白
5月的一天,在通往江苏沙洲县乘航公社庆安大队的大路上,走着一位须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七十八岁的沙洲县政协常委、农艺师陈灿生同志。
去年,这位老农艺师曾经到庆安大队讲授棉花生产技术,后来又作过现场指导。今年3月,县政协科技组在这个大队搞棉花技术承包合同试点,他又担任合同双方的技术顾问。此后,陈灿生一直把这里的棉花生产记挂在心。眼下正是棉苗生长的关键时刻,他不辞辛苦,第四次来庆安大队察看棉苗生长情况。
在第七生产队的技术承包田头,大队农技员老薛向他介绍了棉苗生长和管理情况。起初,这个大队由于选种不严,出苗率只有60%,后来根据这位老农艺师的意见及时补救,新出的棉苗叶色嫩绿,早出的棉苗正在“假植”。全大队297亩棉田,移栽时可确保每亩有棉苗4,000—4,300株。
陈灿生同志边听边俯身仔细观察苗情。他发现同一床地的棉苗参差不齐,当即指着苗床上的尼龙薄膜说:这是由于苗床内通风不匀。苗床上方的尼龙薄膜要盖好,两边应该揭起。只揭一边,另一边不透风,温度偏高,棉苗直往上长,揭开的一边日照过多,泥土板结,形成僵苗。
老薛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忙说:“待会儿我叫社员来揭膜。”陈灿生却摆摆手说:“不!现在就干。”说罢,当即挽起衣袖,把紧压着泥块的另一边尼龙薄膜细心地揭开。他一边干一边讲,直干到十几块苗床都戴上了舒适的“大凉帽”,才到大队办公室休息了一会。
从大队办公室出来,他又踏田检查别的棉苗床地去了。
(附图片)陈灿生(左二)在棉花播种现场传授科技知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