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简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7
第5版()
专栏:

简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
王淑清
在我国,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部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此书是二十几所高校部分教师的集体创作,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副主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以下简称《史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注意了史和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一系列哲学概念、范畴、原理等组成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要阐明的则是这个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史稿》将史和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论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时,既阐明了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又揭示了这些基本观点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又是怎样随着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丰富的。《史稿》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放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考察,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发展提供了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
第二,注意了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的统一。
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著作中,往往只讲马、恩、列、斯,很少涉及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人的贡献。《史稿》突破了这个框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看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着重论述马、恩、列、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的同时,还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狄慈根、梅林、拉法格、考茨基、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史稿》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史稿》的“绪论”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螺旋式地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的产生,一个思想的完善,都是一个曲折地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存在不完善的因素,还会出现不确切的乃至错误的因素。”(见《史稿》第5页)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不完善的因素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在《史稿》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
此外,《史稿》在内容的阐述上也不够全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比较系统,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阐述则注意不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阐述较深,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却只是简单地带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