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家”,是滥称不得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7
第8版()
专栏:副刊文选

“家”,是滥称不得的
陈小川
自打“成名成家”一词被正名以后,“家”便层出不穷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是我们党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结果。但有一点并非多余的担心,那就是“家”的贬值。
近年来,一些新人崭露头角,显示了自己的才华。于是一些报刊纷纷赠送“家”的桂冠,其中有相当一些是名不副实的。有的演员刚登台演唱了几支歌,就被冠以“歌唱家”的头衔;有的青年作者发表了一篇在一定范围内较有影响的作品,也被称为“作家”。一时间,这个“家”,那个“家”,比比皆是。并非危言耸听,这种滥捧之风实在于社会无益,其结果往往会导致“家”的贬值。
大凡能够称得上“家”的,没有一个不是经过数载以至数十载的潜心苦学,而在本领域内具备了较深造诣,被社会,被多数同行所承认的。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相声大师侯宝林,称得上是一位语言艺术家了,但是并非所有出名的相声演员都可以称得上语言艺术家。因为尽管相声演员都得研究语言艺术,可未必都象侯老先生似的,在语言艺术方面有那样深的造诣。
被滥捧为“家”的人,也许刚听到“家”的称号时,有点不大自在。慢慢的,便也安之若素了。如果被捧者缺少自知之明,飘飘然起来,以为自己很薄的功底也会在捧声中加厚,很浅的学问也会在捧声中加深,那就很容易浅尝辄止,放弃努力进取。
而名副其实的真“家”,却很有一些是十分谦逊的。今年3月,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关肃霜率团赴上海演出。节目单的初稿上演员介绍一栏中,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她看了,坚持要把“表演艺术家”几个字拿掉。她语重心长地说:这样宣传不好。我们不能妄自尊大,随随便便就称上一个家。还有青年歌唱演员关牧村,在有了名气之后,也有人称她为歌唱家。她说:我最怕人家称我为歌唱家了,我还年轻,没什么经验,缺乏系统的声乐训练。
对青年人称“家”更当谨慎。并不是说青年人就称不得“家”,是因为随便就称上个“家”,势必把青年引入歧途,使青年以为“家”是这样唾手可得,从而忽视打下扎实功底的重要性,一味凭着侥幸心理去猎奇,以为这就是成“家”的捷径。其实“家”的一朝成名,仅仅是冰山露出海面那小小一部分。被古希腊人民称为“最伟大的演说家”的台摩斯顿,曾口衔小石子朗诵诗文,也曾在海边对着汹涌波涛大声朗读,可见他成功之艰难。历史学家吴晗,为了学习研究,光读书卡片就做了几万张。
我们偌大个中国,十亿人口,各种专门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但是“四化”建设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真“家”,而不是名不副实、含了大量水分的假“家”,青年人初露锋芒,这个“家”更滥称不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你便飞去一顶大桂冠,怎么受得了哟!
(选自1982年5月6日《中国青年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