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三个和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8
第8版()
专栏:

有感于《三个和尚》
公今度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谚语,群众都很熟悉。动画片《三个和尚》就是表达这个意思。这部动画片在国际上得了奖,在国内也受到欢迎。为什么一个人所熟知的道理,一则几乎没有多少“悬念”的故事,却能够吸引人一遍遍地去看呢!从这件事,引出了一点想法。
文以载道。写文章,作报告,拍电影,无非是通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媒介来传播真理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的目的在于传“道”;但从另一方面看,文学艺术的欣赏本身也是一种目的。文章干瘪,语言无味,电影拍得犹如发布标语口号,那“道”再好,也行之不远,传之不广。文章千古,除了道理对头之外,锦心绣口,文采风流,实在也是必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要不然,历来也不必讲究文章作法,词章修养和各种各样的艺术论了。
明乎此,就可以悟出《三个和尚》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了,即电影的艺术处理是成功的,它使人在明理之外,尚可赏美。这大概就是答案罢!
据此,进一步联想起常听说的一句话,叫做“大道理不必多讲”。作为听方的同样一句话是:“大道理谁都懂,不要听”。许多学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畏难,学生冷淡,就是上述论调的一种典型表现。
其实不然。
大道理为什么不必多讲呢!既然是道理,并且又是大道理,就亟应进行宣传,一讲再讲。至于讲得好,讲得人们乐意听,这就要努力,要象摄制《三个和尚》那样用点功夫。大道理是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当它反过来用于指导客观时,就应该具体化,形象化,个性化。人各有殊,只要不离其谱,大道理尽可以各讲各的。黄鹂和夜莺不必唱同样的歌,紫罗兰难道就一定要与白兰花放出一样的香味么!实在,你就是要他们象做煤饼似的出于一个模子,“一刀切”,也做不到。那末,各人如何不注入自己的聪明才智、体会感受,去把大道理讲好、讲透、讲活呢!五讲四美中的五讲要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也未必,但就是值得多讲,从各个角度去讲,“文明礼貌月”要讲,“文明礼貌月”过后还要坚持不懈地讲。
至于“大道理都懂”么?不见得。即使算懂,懂了不做,等于不懂,至少是不懂得必须奉行大道理的重要性。“三个和尚没水喝”,算不得大道理,好象都懂,但生活里却照样存在着“互相推诿”的大大小小的“三个和尚”们。
一切宣传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作家、教师(尤其是政治课教师)、党团工作人员,都应致力于研究如何讲好大道理,结合具体,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宣传好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这是以传播真理为己任的革命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也就算是《三个和尚》观后的一点启发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