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重建中的津巴布韦农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29
第7版()
专栏:津巴布韦通讯

重建中的津巴布韦农村
新华社记者 关云秋 本报记者 李红
津巴布韦独立两年多来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农村。120万难民回到自己家乡,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战争中被破坏的道路和桥梁都已修复,学校、医疗所、商店也得到重建,农村中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独立之后,津巴布韦政府把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外援的80%都用于发展农村。它采取赎买白人闲置农场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农民耕种的政策。两年多来,津巴布韦政府已购买150万公顷以上的土地,分给1 .4万多户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政府计划在3年之内购买800万公顷的土地,安置13.2万农户。
津巴布韦东北部达尔文山地区曾是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遭到的破坏也严重,昔日两军鏖战留下的断垣残壁,仍然历历在目。但引人注意的却是新建的农舍、商店、学校、诊疗所等。阿木夫茹泽安置项目的领导人朱丽叶告诉我们,政府已购置了19个农场,每个农场平均约有土地1,500公顷,已有563户约3,500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每户能分6公顷,此外还可分半公顷作建房用。我们在新建的一组新农舍前,见到一位四十多岁叫柯塞瓦布的农民。他喜笑颜开地说,过去无地又找不到工作,现在分到土地,全家搬入新居,非常感激穆加贝政府。
津巴布韦政府鼓励办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的道路。目前农业生产合作社还不多。参加合作社完全是自愿。我们在达尔文山附近参观了一个青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是1980年10月创办的,当时只15人,如今已发展到67人。这个拥有1,900公顷土地的合作社有一个管理委员会,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另有一个生产领导小组,筹划养鸡、养猪、农田、菜园、食堂、木工等。政府为合作社购置了牛车、农具,并赠送1台拖拉机。1981年,合作社收获玉米近1,000袋(每袋90公斤),出售600袋。合作社所获利润的25%存入银行作为投资用,5%用于修理农具,70%分配给社员。去年每人除食宿消费外,尚分到现款100津元(1津元合人民币2.3元)。社员很高兴,认为生活虽还不算好,但可喜的是第一年生产就发展了。
为了改变农村面貌,贯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巴纳纳总统亲自领导下建立起一个专门培养农业干部的新式农业学校。它的名字叫库什干·皮克雷拉,意为“坚忍不拔”、“奋斗”。巴纳纳总统倡导用这种精神培养建国人材。学校联系本国实际,把理论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校长马文杜说,农业学校所在地原来是一个荒废了的白人农场,到处是灌木丛。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总统也亲自参加劳动,学校很快建立起来,1981年2月正式开学。现在有120名学生,50%是复员战士,他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理论,三分之一的时间实习,三分之一的时间生产劳动,毕业的学生参加办合作社和发展农村的工作。
津巴布韦政府也重视商业农场的作用。商业农场在目前津巴布韦的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提供市场农产品的96%,工业原料的42%。
由于政府的正确政策,又遇上去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获得创纪录的大丰收。玉米产量增加一倍以上,除满足本国消费外,还出口了一部分。烟草种植扭转从1965年以来一直下降的趋势,重新发展起来,1981年为国家换取外汇达2.2亿津元。
广大农村的显著变化,是津巴布韦在发展民族经济、巩固国家独立道路上迈出的可喜的一步。当然,前面的道路还更长,更大的胜利也还在前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