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养鸡行家的贡献——记北京市建设现代化养鸡体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5-30
第2版()
专栏:

养鸡行家的贡献
——记北京市建设现代化养鸡体系
本报记者 杨传春
4月3日,原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北京市的现代化养鸡体系以一等“农业科技推广奖”。
为了解决城市人民的吃蛋问题,北京市经过八年的试验摸索,从良种的繁育、饲料的配制、鸡病的防治到商品蛋的生产,建成了完整的养鸡科学体系。五个10—20万只规模的鸡场,去年为北京市提供鲜蛋1,700万斤,盈利500多万元。
北京现代化养鸡的经验有哪些呢?
要有自己的良种
赵继善指着一群体态匀称的白鸡,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新选出的良种:‘北京白鸡3系’。去年,我们向国内供应这种雏鸡270万只。北京峪口鸡场养了20万只,平均每只年产蛋253个,接近年产蛋260—270个的国际先进水平。”
赵继善原来是北京种鸡场的场长,今年被选拔为市禽公司经理。他是六十年代初大学畜牧专业的毕业生。谈到北京白鸡的培育,老赵感慨地说:我国的良种鸡的资源,本来是很丰富的。可是,多年来没有很好去选育。1974年我们筹建种鸡场时,竟然找不到理想的原种。正在为难的时刻,陈耀春来了。这位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大畜牧系的专家,六十年代初曾经多次出国,帮助过好几个国家建鸡场。他一直为我国养鸡业的落后,感到痛苦和焦急。“为了中国养鸡业的振兴,我们要有自己的良种!”他下定决心,带了几个专业科技人员到各处选鸡。他们选了半年,才从北京近郊的一个农场选择到200只来杭鸡,再加上一个友好国家赠选的两个良种,便开始了育种工作。
当时,来杭鸡年产蛋不到180个,来自友好国家的良种年产蛋也只有200个左右。用这样的鸡种投入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是肯定会赔本的。怎么办?一代又一代地杂交,一遍又一遍地筛选。他们整整苦干了六年,终于把“北京白鸡3系”选育出来了。
要有自己的“全价饲料”   北京农大畜牧系教授戎易,研究动物营养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1974年,当北京市畜牧局把他借调到鸡场筹备组时,老教授高兴极了:中国传统的“老太太养鸡”,使他的研究理论得不到实践检验,也无法推广,现在有了用武之地了。可是,当他提出要研制具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全面营养价值的“全价饲料”时,有些人嘲笑道:“现在,人都是有什么吃什么,还给鸡吃维生素,笑话!”
不懂科学的人,盲目支配科学性很强的生产,后果往往是非常可怕的。1977年,有个城市花了1,400万元,用四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养鸡场,养了10万只鸡,就是因为饲料中缺少维生素,鸡群抵抗力下降,发作“枝原体病”,死亡淘汰了8万只。
全力支持科学家的试验,就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来。1976年,当北京种鸡场试育出8,000只雏鸡的时候,戎教授和几个科技人员已经研制出了自己的“全价饲料”。可是,用这种饲料喂雏鸡3个星期后,雏鸡出现死亡现象,还有3,000多只消瘦得奄奄一息。
戎易马上解剖死鸡:腹腔积水,心包积水,这是一种叫“渗出性素质”的病,是因为缺少微量元素“硒”引起的。可是,北京不是缺硒的地区,鸡怎么能缺硒呢?他钻进鸡舍检查,反复分析饲料,恍然大悟了:原来鸡吃的豆饼、玉米是从黑龙江运来的,那里缺硒!
他们赶紧买来了药,逐只逐只地注射。快要死亡的鸡,有一半起死回生了。从此,“全价饲料”配方里增加了这种微量元素。
要有科学的饲养管理
全国闻名的红星鸡场,1978年正式投产后,连续三年产蛋率都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这是什么原因呢?
市畜牧局经过调查研究,把刘江派到红星鸡场当党支部书记,把欧景钧提为场长。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的畜牧兽医师,一上任就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养鸡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工人们都捧起了《家禽学》,每个星期六的晚上,场办公室挤满了人,听刘江、欧景钧讲技术课。大家边学边琢磨。有的说:“咱这作息时间安排得恐怕不对头,鸡在下午5点前吃了‘饭’,要过十五六个小时才能再吃。可鸡的体温比人高,消化时间短,不到6小时它就饿了。”有的说:“咱们的冬季管理有毛病,一进冬季日产蛋就从平常的1.5万斤降为1.2万斤,冬季4个月,就要减产36万斤!”
于是工人上班由“一班制”改成“两班制”,鸡不挨饿了;冬天把鸡舍的窗户、出粪道口堵严,鸡不挨冻了,日产蛋又恢复到了1.5万斤。
一年后,场里一结帐,每只鸡年产蛋比上一年多了30个,总产量比上年增加68万斤,盈利比上年增加近一倍。这三项指标都大大超过了设计标准。
北京市畜牧局局长赵化达同志在概括北京市养鸡经验时说:“搞现代化养鸡,不依靠大批专业科技人员是根本不行的!”是啊,北京市现代化养鸡业的成功经验之一,不正是重用了一批养鸡行家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