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生活丑和艺术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2
第5版()
专栏:

生活丑和艺术美
晓江
在生活中,美与丑是一对矛盾体的两个侧面。作为生活反映的艺术,当然既反映生活美,也反映生活丑。但是,艺术本身却只能是美的,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得化为艺术美。艺术家的功力就表现在这一“化”上。罗丹说:“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
不妨看看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这是一个老妓的形象,憔悴的面容,干瘪的胸脯,皱褶的皮肤,衰老、枯槁得如同一具木乃伊。然而,这件雕塑却是公认的艺术杰作。法国艺术评论家葛赛尔在观察它以后,不禁惊呼道:“啊!丑得如此精美!”丑怎么变成美了呢?原因就在于罗丹不是冷淡地展现老妓的形象,而是在这一形象中倾注了深刻的同情。请仔细看一看,那老妓低垂的头颅,呆滞的目光,悲哀的面容,是何等生动、感人!这是雕塑家运用造型艺术的形象语言,对葬送了她的青春和幸福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沉批判。
显然,罗丹在表现生活丑时,是用“魔杖”触了一下,因而,丑便化成美了。
艺术上一切化丑为美的成功之作,都是遵照美的规律创作的,都是从反面体现了某种价值标准的。
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是写生活丑的。作者将欺骗、贪欲、阿谀、拍马等等“坏东西”“集成一堆”,集中地、强烈地反映了旧俄社会的真实面貌。它撕下了市长、督学、法官、局长、主任等等达官贵人的假面具,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腐朽性,这就是典型化。而对这些
“坏东西”给以“嘲笑个痛快”,用正义笑声来批判它,否定它,则是从另一方面肯定了生活中应该有的价值和理想。因而,尽管《钦差大臣》中均是丑恶的“坏东西”形象,连一个正面人物都没有,却能引起人们的美感。
这说明,化丑为美,需要艺术家提高自己的生活理想。
当前,有个别作者打着“实话文学”的招牌,写所谓“阴私文学”,发泄个人的怨气,宣扬以自我为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作品当然谈不上给人以美感,而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污染。这样的作品怎么能够起到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的作用呢?社会主义的文艺刊物为什么会容许发表这样的作品?总之,这样的作品,以及某些类似的表现生活丑的作品,使人总感到丑,不感到美,其症结就在于作者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缺乏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理想。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揭示生活丑,而在于以什么态度去表现:是欣赏、宣扬,还是抨击、批判?是站在哪一阶级立场上的批评?正是这个,决定着反映生活丑的作品,能不能形象地、本质地反映生活,能不能对生活提出正确的解释和评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品的社会效果和艺术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