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诗梳风地区旱季之战意义重大 表明侵柬越军改变不了它走下坡路的发展趋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4
第7版()
专栏:

诗梳风地区旱季之战意义重大
表明侵柬越军改变不了它走下坡路的发展趋势
本报曼谷6月1日电 本报记者王荣久、新华社记者杨木报道,3个月准备,3个月激战,但终于拖着伤亡严重的队伍沿着原来进攻的来路败退而去。这就是侵柬越军在刚过去的旱季(1981年11月至今年4月)向五号公路以南诗梳风地区的民柬军民发动“大扫荡”过程的写照。
包括梅莱山、咋格雷山、巴朗塔列山在内的诗梳风地区,是越军在本旱季4次重点“大扫荡”中的重点。越军调遣了5个师番号的1万多兵力,先后出动了近40辆坦克、100多门大炮,使用了飞机、毒气弹和大量地雷,于今年1月14日分三路突袭民柬的后方,逼近柬泰边界。这时候,越南长期所希求的把民柬在这个地区的部队压迫到柬泰边境狭长地带并聚而歼之的战略目标似乎就要实现了。当时,一些国际舆论也预测说,民柬将会惨败。可是,经过了粉碎越军四次总攻和广泛开展游击战,英勇的民柬军民却重操主动权,而其势汹汹的越军却以3,000多人伤亡、19辆坦克和一批军车被毁等败绩偃旗息鼓,夺路而逃,士气严重受挫。
越军在兵力、武器装备、运输工具等方面均占有优势,也改变了战术,为什么还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
首先,越军的士气及实际战斗力日益低落。而热带丛林战难以展开大部队活动,实际解决问题的是在相距只有一二十米或更远一点的单兵或小组交火,因此就更需要勇敢与机智,怕死者被动吃亏。以越军主力之一第五师为例,这个师年年参加对诗梳风地区的“大扫荡”,但士气每况愈下。今年旱季,它的一个营占据马亨山以南8公里的石河村,不但不敢夜战,白天也不敢贸然出来。今年3月5日至7日,越军与民柬部队在达斯达山激战,越军指挥官通过报话机强迫下级往前冲,下级军官回答说:“前面有刺,战士们不愿向前!”
“刺”就是地雷的暗语。由此可见士气之低落。
此外,在越军内部,北越兵欺压南越越兵,内部矛盾加剧,士兵不服从指挥,正规军与地方部队不协作。这种情况在最近的旱季攻势中暴露得更为明显。
其次,野心大而力量不足。越军分三路穿过3,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必须沿途设防,这就严重分散了兵力。10,000多人的部队真正用于参加总攻的,每次只有3,000多人。林间通路被民柬游击队破坏后,越军抓不到民工而不得不另派部队修路。民柬国民军就专打分散之敌,断敌后路,给敌人以莫大威胁。这样,越军兵力比民柬多的优势就转化为力量不足了。
再次,越军战略战术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弱点。越军企图以较短时间消灭诗梳风地区民柬的有生力量,可是由于民柬部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从1月14日至4月13日一打就是3个月。越军想以重点进攻的战术去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结果却遭到民柬的游击战、地雷战和长期消耗战的有力对抗,速战速决的战略不能实现,重点围剿战术却因远离后勤基地和兵力不足而被粉碎。越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退走的,并非单纯因雨季提前到来而提前后撤。
越军的战略战术可以改变,但却改变不了其走下坡路的发展趋势。诗梳风地区之战,是越军侵柬后陷入窘境的一面镜子,镜子里显现的并非祝捷的花环,而是失败的深渊。(附图片)
民柬国民军战士自豪地站在越军被击毁的坦克残骸上。
王荣久摄
在激战过的土地上,又种上了新甘蔗。
王荣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