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古灵渠畔蛙声一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6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古灵渠畔蛙声一片
兴安县以前过量使用化学农药,害虫的天敌青蛙等大量减少,害虫越来越多;近几年实行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注意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又给青蛙等创造了繁衍的良好条件。
本报通讯员 傅旭 本报记者 袁定乾 衡志诚
在广西兴安县,我们住在秦代开凿的古灵渠边的县招待所里,听到那深沉的蛙声响成一片,几乎彻夜不绝于耳。很久没听到这农村特有的“交响乐”了,使人感到特别兴奋。
刚进入初夏,青蛙怎么这样多呢?我们向县农办的负责同志老唐请教,得到的回答是,不仅是青蛙,还有燕子、泥鳅、绒茧蜂……这些农业害虫的天敌都多起来了。他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兴安植保工作的变化来。
1974年,兴安县使用化学农药猛增到1,480吨,比10年前增长了10多倍,亩均用到12斤,青蛙等天敌大量减少,害虫却越来越多。第二年,桂林地区对各县的农、畜、水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进行一次检查,兴安名列第一,残留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外地人来到兴安,说这儿的水里“六六六”粉味太浓。有人根本不买蔬菜门市部的菜吃,还有人专买虫咬过的蔬菜和水果。这使县委领导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已经带来了恶果。1977年,县里派人到贵县参观学习植保工作经验,决定在灵渠附近的湘漓公社花桥大队搞个试点,摸索减少农药用量的新路子。
花桥大队原来也是个高农药队,3,100多亩水田,平均每亩用药成本最高年份曾达5元多。试点这一年,公社农技推广站帮助大队建立起植保队,购置了机动喷雾器,开始实行合作植保,规定每亩稻田先交2元费用,年终多退少补。结果,农药只用了上年的八分之一,亩均成本下降到1.24元,省工2,000多个,粮食却增产39万斤,上升16%多。当植保队要把剩余的钱退给各生产队时,他们说什么也不要,最后用这笔钱建了一处植保室。从此,合作植保在兴安推广开了,化学农药用量逐步下降。近三年全县用化学农药都未超过400吨,真正用于水稻的只有200吨,不足最高年份的七分之一。
5月11日,我们在晨曦中访问了花桥。一进村,便看到燕子在村庄上空穿梭飞翔。不少社员挑着鲜嫩的蔬菜去县城赶集。一位社员指引我们看大队植保室:并排5间红砖瓦房,单独座落在大片稻田中间,特别惹人注目。房前还修有几个水泥抹的池子,看来是配制农药用的。可惜我们来得太早,他们还未上班。我们又赶到中黄生产队,才找到大队植保员彭华贵。
在同这位青年植保员交谈中,我们发现花桥大队的植保工作又大大进了一步。过去,他们“有虫无虫杀三遍,杀虫杀到谷进仓”。近两年,在用药物防治的同时,已开始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防治方法了。
“前几年我们这儿不但听不到马拐(即青蛙)叫,连燕子也不来做窝了。”彭华贵说:“现在不同了,懂得了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喷不喷药都有个标准,害虫未达到一定数量,田里的天敌能够控制住害虫时,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使天敌不受伤害。”他要我们去稻田看看,那里蝌蚪很多。
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花桥大队的早稻发生稻飞虱,植保队及时给大多数生产队的稻田喷了农药,唯独未给雷家生产队喷。这个生产队的干部群众着急了,三番五次地来催。植保员向他们反复解释,说田里的青蛙、蜘蛛很多,不用怕这种虫害。后来果真没有造成损失。全队110多亩早稻,一季只花了8元农药费,亩均不到8分钱。
花桥大队已成为全县14个保护害虫天敌的重点队之一,去年化学农药用量已减少到1976年的十五分之一,一年的植保用工由7,000多减少到700多,而粮食总产量却由238万斤上升到327万斤。现在,那些残留量较大的农药,在兴安县使用量已大为减少。桂林地区环保部门从花桥和兴安其他社队多次抽样检验的结果,有机氯残留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了。
现在,花桥大队植保队已改为植保公司,还准备与邻近的大队和社员签订植保合同。从花桥出来,看到那绿油油、齐刷刷的秧苗,我们想起县农办老唐说的,县人民政府每年都要出布告禁止捕捉青蛙,更重要的还是创造了适合青蛙生活繁衍的自然条件,这便是“古灵渠畔蛙又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古灵渠畔将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人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