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徐碧云、毕谷云和《绿珠坠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6
第5版()
专栏:

徐碧云、毕谷云和《绿珠坠楼》
李万春 刘雪涛 周桓
本溪市京剧团演出的《绿珠坠楼》,戏到结尾,毕谷云扮演的绿珠,从有三张堂桌高的楼景上,一个“吊毛”翻下,观众人人震惊,立时迸发出热烈的“满堂好”。
看到这种情况,不禁想到:作为一个演员,必须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戏,才能发挥本身的特长。
《绿珠坠楼》这出戏,是艺术名家徐碧云的代表剧目。徐碧云曾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同享盛名,被誉为“五大名旦”。他幼年入北京斌庆社科班,学旦角,用徐斌喜的艺名。由于基本功扎实,除旦角戏外,小生、武小生、武生戏都能演,他的《群英会》、《八大锤》等戏,很有特色。他还创造了如《绿珠坠楼》等具有翻跌技巧的旦角戏。十年动乱,徐碧云被迫害致死。近年来舞台上恢复演出了不少流派的优秀传统戏,但徐碧云和他的《绿珠坠楼》,已经很少为人所知了。
这出戏,由于坠楼时的翻跌动作高难,女旦角难于继承,过去只有徐碧云自己和他的两个弟子——毛世来、毕谷云能演。由于徐碧云物故,毛世来年老体弱,能演的仅剩毕谷云一人了。这次毕谷云来京,使这个濒于失传的戏再现于舞台,不仅满足了渴望再见“徐派”艺术的观众的艺术享受,也给研究戏曲艺术的人和戏曲界的年轻一代提供了借鉴。
在“坠楼”的表演上,徐碧云、毕谷云师徒都是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的,从而使“坠楼”的动作,不断改进。
过去,徐碧云演绿珠坠楼自尽时,用的是“蹿毛”变“抢背”。他站在三张堂桌那么高的楼台景上,象跳水一样,往下扎头,蹿出。人往下落时,双手向身后背着。临近台毯,侧身,变“抢背”,以肩膀找台毯,完成了这个跳楼动作。但是从那么高翻下来,冲力很大,功夫再好,也有摔伤的危险。那时候舞台上有“检场的”,就由“检场的”一只手拿着四块垫子,事先在台侧等着,到他将要着台毯时,赶过去,用另一只手,啪啪啪啪,把这四块垫子一个挨一个塞到他脊背与台毯之间。不迟不早,配合得非常严紧。徐碧云这个“抢背”着地之后,立刻站起来,走向后台,这在术语上叫做“走尸”。
后来,徐碧云在后台征求意见:“瞧我台上还有什么毛病,有得改的地方没有?”谭富英特别喜欢研究戏的准确性、合理性,就说,“我瞧你翻下来那点得改改。每回,你到台上,立刻站起来,往后台跑,显得不真。到底摔死了,还是没摔死又跑了?观众不易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么样就不大感动人了。你应该稍微呆一会,等孙秀带人搜场时,观众不注意看你了,你再下场就好了。”徐碧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这样改了。这一改革虽然很小,却体现出真实性。
毕谷云继承演出这个戏以后,又觉得如果改用“吊毛”,会更符合生活真实,更给人以跳楼拚死的感觉。尤其解放后舞台上取消了“检场的”,不能再有人上台塞垫子。舞台上如果事先垫得很厚,高出一大块来,则影响演出效果。于是,毕谷云就在楼片一侧加了一排矮栏杆,作为挡片。“吊毛”下来,落在挡片里,也避免了过去“走尸”的不合理现象。但是走高台“吊毛”,比“蹿毛”、“抢背”要困难,“抢背”是以肩和脖梗子底下的地方着地,“吊毛”,必得以后胸着地,下面垫得再厚,从那么高下来,没有过硬的功夫也得摔伤。况且旦角走“吊毛”,还有另一重难度,那就是旦角头上戴假发,假发上又满插珠翠饰物,一个“吊毛”摔在台上,很容易把假发摔掉,或者是把满头饰物摔得零乱不堪。为了把这个高台“吊毛”翻好,毕谷云是下过苦功的。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不论演什么戏,到了剧场,扮戏前、散戏后都要练。日不间断,持之以恒,终于练成这个高台“吊毛”,用起来随心所欲,给人以轻捷、灵巧、干净、利落的美感,不让观众替他担心。毕谷云现在已五十三岁,“吊毛”仍然那么好,是他苦练得来的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