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刘世钰上任“四把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07
第2版()
专栏:

刘世钰上任“四把火”
本报记者 石德连 窦合义
天津市灯具二厂有固定资产103万元,外债却多达98万元,每月发工资都作难。
一天,有位青年工人说:“谁要能改变咱厂的落后面貌,我的姓倒着写。”话音刚落,一位年近六旬、精神矍铄的老同志充满信心地说:“小伙子,我来和大家一起干,如果搞不好,你们罢我的‘官’。”他,就是新上任的厂长刘世钰。
刘世钰一到工厂,就深入到工人中,把全部精力倾注在工作上。刘世钰原来是天津市灯具工业公司的生产科长。他曾到灯具二厂作过调查研究,熟悉这里的情况,了解职工们的要求和愿望。1980年11月,刘世钰主动向灯具公司党委请求去灯具二厂当厂长。老刘这一举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说,全厂职工要求迅速改变连年亏损的局面,队伍素质是好的;厂里技术设备也不错;特别是民用灯具有着广阔的市场,只要适销对路,扭转亏损是有希望的。
这个消息在老刘的亲朋中引起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再过两年就退休了,别到老大难单位讨苦吃了。”老刘说:“人到老年,越要惜时如金,为国分忧,象长跑运动员那样来一个最后的冲刺。”
公司党委同意了刘世钰的请求。1980年12月,老刘到灯具二厂上任时,正赶上“年关”,来讨债的一个接一个。刘世钰诚恳地对来人说:“只要我们经过几个月的整顿,职工的积极性一起来,甭说还帐,还要给国家作贡献呢!”他推心置腹地把发展生产的设想和盘托出,虚心听取意见。讨债的人们很受感动,愿意给予支持,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的确,老刘的工作作风,使“讨债人”不能不佩服。他进厂不久,听说厂里欠一个县8万多元的加工费,对方来信、发电报,甚至派人来要帐。老刘也十分着急,他找了供销找财务,了解究竟订了多少加工合同,厂里收了多少加工件,还欠多少?但谁也说不清。为了理清这笔“外债”,老刘把建立加工业务以来的订货、交货、付货、托运等几千张单据,一一核对,终于弄清了这笔糊涂帐:灯具厂不仅不欠对方的加工费,对方还应交付灯具厂价值3万多元的零部件。通过清理这笔“外债”,刘世钰发现,这个厂进料不过磅,库存不计数,用料不计消耗,发货不凭单据,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于是,刘世钰发动全厂职工清仓库,查车间。原材料、零部件,一一清查,记帐入册,对照核实,公布于众。这样一查,全厂盘亏9.8万多元,相当于流动资金的六分之一。由于消耗无定额,大手大脚,生产一个灯竟用了2.6个灯的原材料;由于仓库管理不善,有1,000多个灯下落不明,光“白条”拿走的就有300多个,价值3,000多元。这一笔笔触目惊心的浪费帐,算得大家坐卧不安,算出了人们的责任心,调动了职工当家理财、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当时,也有人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岂止三把火,刘世钰至少放了“四把火”: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整顿劳动纪律,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改变落后面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充实和调整股室、车间、班组的领导班子,选好当家人;原材料择优选购,生产限额领料,效果定期考核,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市场预测,使民用灯具的花色品种,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70多个,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
刘世钰每放“一把火”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身先士卒,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他决不“违例”。为了工作,刘世钰每天早晨提前进厂,晚上很晚才回家,很少有节假日。家里人有时埋怨说:“看来你要把这把老骨头丢到灯具厂了。”他听了只是笑一笑。
去年,天津灯具二厂提前四个半月完成了全年的产值、产量计划,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今年1至4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提高51%,产量增加75%,利润增长了二点一倍半。扭亏增盈以来,共创利润38.7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