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改善卫生条件 掖县出现了一批“卫生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0
第3版()
专栏:

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改善卫生条件
掖县出现了一批“卫生村”
本报讯 通讯员马旭光、记者白筠报道: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中盖新房的多了。山东省掖县在社员建造新房时,因势利导,抓好农村卫生基本建设,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批“道路整齐、村庄整洁、四害减少、疾病下降”的卫生村。他们的做法是:
一,结合村庄建设,搞好环境改造。从1976年以来,掖县各生产大队普遍对水、林、田、路、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发动群众在盖新房、建新村的时候,有计划地整修了街道1,078条,填平污水坑湾1,721个,疏通沟渠1,422条,大面积地消灭了蚊虫孳生地。为了减少对居住生活区的污染,90%的生产大队把集体的畜棚、积肥场迁到了村外。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县多数大队改善了环境,整修了村容。以蚊子为媒介的传染病1979年发病只有78人,比1971年的发病率下降了96.7%。
二,配备简易的卫生设施,重点抓好改水管粪。过去,掖县的群众不是吃敞口井水,便是喝塘水,很不卫生。近几年,全县许多大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造饮水井,搞好饮水卫生。到去年年底,全县已有半数以上的社员户安装了手压井,有87%的敞口井进行了改造,70多个生产大队建起了简易自来水,这样一来,全县就有90%左右的社员吃上了干净水。徐家公社肖韩大队过去群众吃水困难,全村422户人家都要往返一公里去村外挑塘水吃,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夏秋时节,腹泻病人时有发生。1977年以后,群众盖起了新房,对饮水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了。大队党支部因势利导,领着全村社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改造了一处泉水,建起了蓄水36立方米的水塔,全村家家户户安上了水龙头,群众吃上了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
管理粪便,原是农村的一大难题。日前,当我们到掖县参观一些村庄的社员新居时,街上见不到粪便垃圾,院内厕所、猪圈、鸡窝配套。社员的家畜、家禽一律实行圈养,新式的农家小厕所里,水泥地面干干净净,不生蝇蛆,没有臭味。据统计,全县85%的家庭厕所进行了改造,做到人畜分开。生产队的专业积肥队,及时来各家各户清挖粪便,实行统一管理,堆肥发酵。
三,建立各项卫生制度,使环境卫生工作经常化。掖县各生产大队一般都成立了专职保洁队,由2—3名闲散劳力组成。这些人大多是在村中有威望的、爱管“闲事”的老人,如土改时的老干部等,专门负责清扫街道,管理环境卫生。另外,各村还划分了卫生区、组,分片包干,各负其责,实行环境卫生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过西公社财粮大队年年评选“先进卫生户”,评上的,除奖给毛巾、扫把等物外,还由大家敲锣打鼓把“卫生光荣”的标志贴到这家的大门上。大队规定,不是“先进卫生户”的社员不能评为“模范社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