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香市——春游杂感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1
第8版()
专栏:

香市
——春游杂感之二
黄裳
我总认为张岱是一位市井诗人。他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标准雅人,地主阶级的纨袴子弟,可是却对普通人民的生活关心、有兴趣,也不怕使这种兴趣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这一点就不是旁人作得到的。他写的《西湖香市记》就是最好的标本。我想张岱大概不是一位佛教徒,甲申以后他没有去作和尚;他还曾捶坏过飞来峰上据传是杨琏真伽的石像,这也不是善男信女的行径。可是他对“起于花朝、尽于端午”的朝天进香活动却怀着极大的兴趣,作了如火如荼的描写,对从山东、嘉湖到杭州来的香客怀着极好的感情。
这次来杭州,朋友都说来得晚了几天。因为白堤上盛开的桃花已经谢了,牡丹也已开过;此外,就是没有赶上看见朝山进香的人群。据说在白堤上曾挤满了从各地农村前来的老年妇女,一路走到灵隐去,真是多年没有过的盛况。我想这倒实在是很可惜的。
昨天到云栖去,下山的时候却遇见了从农村来的好几位老年妇女,坐在茶亭里候车时有机会和她们闲谈。已经是春天了,可是她们身上还披着新制的蓝布薄棉袄,许多人头上还梳着旧式的发髻,她们手里都提了一只竹篮,有的打开搪瓷茶缸,吃着带来的蛋炒饭。竹篮里都有一盒装潢漂亮的卫生香或别的什么香,反正不是老式的香烛。她们都很高兴,脸上浮着兴奋的笑,边吃边谈,说着种种不易听懂的方言。他们的精神都极好,全不象是上了年纪的人。从闲谈中可以听到,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春游的机会了,十年,也许是二十年,说不清楚。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也实在不能不从心底感到高兴。她们当中有的人可能真信佛,但更多的人恐怕更相信我们这个时代。我这次亲眼看到了三中全会以后在许多普通的农民脸上重新漾出的微笑。从白马东来以后,有哪一位佛菩萨曾经施展过这样的神力呢?
张岱描写香市给西湖的春天带来的非凡特色。
“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芗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欱笙之聒帐;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
张岱的眼光是很尖锐的,他看出了在这里俗人压倒了雅人,农民挤掉了绅士,“下里巴人”战胜了“阳春白雪”。尤为难得的是,他很有兴致的说出了这一切,没有横眉也没有竖目。当然,他在文章的结末也说出了“今昔之异”。
“崇祯庚辰,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岁洊饥,民强半饿死。壬午道鲠,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他简直把香市的盛衰看作了国家盛衰、人民命运的晴雨表。到了明亡前三年的辛巳,就更不成话了。
“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饥殍舁出,扛挠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张岱是明遗民,他的写《梦寻》为的是悼念故国,缅怀往昔,在这一点上,今天的读者可能不再与他有多少感情上的相通了。不过他到底写下了西湖的历史,虽然并不完整,但因他有历史家的眼力,有许多话,到今天也还是值得吟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