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抓住特殊的“一瞬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3
第5版()
专栏:艺术杂谈

抓住特殊的“一瞬间”
刘仲英
最近参观了正在北海团城展出的《董辰生人物画展》。其中的戏剧人物画颇有特色。
对于水彩画的笔墨技法,我所知甚少。但由于我与戏剧曾有过一段“姻缘”,所以对戏剧人物画的兴趣较大,因此想就作者对情节的选择谈一点看法。我个人认为,董辰生戏剧人物画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笔墨技巧的生动,还在于他所选择舞台上“一瞬间”的与众不同。因此,他的作品能给人一种新鲜感。
作者面对千姿百态、转瞬即逝的舞台人物、怎样才能抓住最能体现主题和剧中人物性格、感情的美好构图,从而恰到好处地表现剧情和人物呢?这里就要看作者的不同选择了,比如画《苏三起解》,一般都画“起解”。即:苏三项带鱼枷缓缓而前,崇公道挟持公文跟随其后,如同剧中人所唱“苏三离了洪洞县”时的情景。而董辰生同志则不同,他不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苏三在前,崇公道在后,一个双手叉腰,一个两眼瞪圆,一个满脸含嗔,一个怒气冲天的场面。认干爹当做见面礼的木棍则被抛之于地。这就是剧中苏三演唱“洪洞县内无好人”时的情景。显然,这样的处理比起前者,我认为就更好地表现了苏三由于追溯往事所激发的对世道及一切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深化了人物的性格。我还见过他的一张《霸王别姬》(此画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者没有去画虞姬舞剑的场面,反而画了她横剑自刎的一瞬。相比之下,舞剑的动态和构图可能更美些。但是,自刎则更加强调了“别姬”的“别”字,突出了主题。使观者不能不在画前沉吟,替虞姬惋惜,也替项羽悔恨。相比而言,这样的处理比起舞剑留给人们的印象,我看要深刻一点。
总之,如何表现和处理戏剧人物,董辰生同志是有独到的见地的。艺术创作最忌讳雷同。如果美术展览会把同样题材、同样表现形式的作品一古脑儿地抛给人们,观者定会感到味同嚼蜡。但是,同一创作题材一旦经过不同一般的艺术处理,就会取得耳目一新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