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扇子的历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3
第5版()
专栏:

扇子的历史
俞剑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每当夏秋季节,扇子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我国扇子种类繁多,羽扇、骨扇、纸扇、葵扇、蒲扇、绢扇、麦秆扇、棕榈扇……应有尽有,堪称一个“扇子的王国”。杭州的黑纸扇,苏州的檀香扇,广东新会的葵扇,浙江湖州的羽毛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等,更因其选料考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销路广远,名驰中外。
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关于扇的起源,最早应是晋人崔豹《古今注》中提到的“舜作五明扇”,“殷高宗有雉尾扇”。这种长柄大扇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由侍者手执,为帝王贵族障风蔽日所用,以后成为一种仪仗,所以又叫“仪仗扇”。在敦煌壁画上,可以见到使用这类扇子的生动画面。到了汉代,作为摇风用的扇子就普遍使用了。
我国早期的扇子,是羽毛做成的,要不,扇字里怎么会有个“羽”呢?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周昭王时,涂脩国献青凤、丹鹊,夏至,取翅制成“游飘”、“条翮”、“亏光”、“仄影”4把名扇,“轻风四散,泠然自凉”。春秋战国时,士大夫使用羽扇,会遭人讪笑,以为原始粗俗。有一次楚襄王章台聚会,宋玉、唐勒等“皆持白鹤之羽以为扇,诸侯掩?而笑”。楚襄王见了也不高兴,当场引起一番舌战。宋玉引经据典,侃侃而辩,才算折服诸侯。然而到了宋代,在苏东坡著名的《赤壁怀古》词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却成了宽雅风流的儒将形象!古时的羽扇,除扇风、挥蝇、障日、蔽尘外,还起过指挥军队的作用。《晋书·顾荣传》记载顾荣攻打陈敏时,也有“麾以羽扇,其众溃散”之句。
汉唐时期,纨扇盛行。纨扇种类很多,如素罗制成的罗扇,素绢制成的团扇,还有福寿扇、碧纱扇、蝉翼扇等。这种扇大多圆形或六角形,上面绣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因其美丽鲜艳,古时多为闺阁用品。唐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便面”、“障面”、“屏面”等扇子的别名,即由此而来。纨扇在历史上常是诗词歌赋吟咏的题材。刘禹锡有诗:“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托名汉成帝女官班婕妤的《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状物言情,词意哀楚动人。
现在风行的折扇,正名叫折叠扇,古称聚头扇或聚骨扇。大约于北宋开始流行,苏东坡曾为其“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而惊叹。宋、元两代,折扇是珍贵的舶来品。及至明初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折扇的扇骨除采用白竹、紫竹、方竹、老棕竹、湘妃竹、梅鹿竹、樱桃红竹外,有的还以象牙、白骨、玳瑁、沉香、罗甸等名贵材料制成。两边的扇柄镌刻诗词字画,或镂空填以异香,扇柄下还饰以玉坠或彩色流苏。此外,有槌金、洒金、泥金、冷金、发笺、白纸三矾、糊香涂面,五色缤纷等名目不一的扇面。当时的折扇还形成了杭扇、川扇、宁扇、吴扇、粤扇等几大流派,各显其长,相映争辉。
至于由折扇演化而来的檀香扇,则是近代的事了。据《饮冰词》载,清初,满族人纳兰性德曾得皇上所赐檀香扇,可见它早已流传,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扇种,则不过60余年历史。早期的檀香扇,曾以“西泠”、“玉带”、“双峰”等西湖名胜作扇名。檀香扇有天然香味,轻轻摇,清香四溢,香型则可分为玫瑰香、雪梨香、地扪香、老山香、贡香等许多种。此扇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十年八载后,扇起来依然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如放入衣箱,还可防虫防蚁。檀香扇精致华美,富有装饰趣味,它以画花、拉花、烫画这“三花”技艺而风格独具,以富有工艺性而蜚声中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