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忆蒋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4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忆蒋彞
侯桐
我认识蒋彝是我从巴黎去伦敦后的第二年,即1933年。那时我住在坎登镇,是个贫穷人居住的地区,蒋彝从国内来,亦住在那里。他来伦敦前,曾在国内做过一段工作,当过江西九江等县的县长,因不满当时国民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愤然摘去乌纱帽,远涉重洋来至伦敦,过着十分艰苦的学生生活。
他在国内是学化学的,出国后原想继续深造,可是经济上没有来源,只得另谋生路了。他父亲能画,他从小就受到熏陶,有些中国画的基础,后来又向孙墨千先生学过画,1928年在庐山黄龙寺举行过一次小型画展。凭着对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些知识,他一方面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教中文,教中国艺术,一方面开始作画。他的画和他的书法在欧美各地越来越受到欢迎,使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画家、书法家。同时,他写的书又使他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他初到英国时,英文程度还不高,他感到不突破外文关,不会说外语,不仅是不能阅读第一手资料,而且寸步难行。于是下决心学英文,到1935年便开始用英文写书了。他用英文写的《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向国外介绍了中国的书画艺术,这本《中国书法》很多国家都翻印了,现在成为不少国家的学校里教授中国书法的教科书。1937年出版的《湖区画记》是他写的第一本“画记”,以后他又写了伦敦、牛津、爱丁堡、都柏林、纽约、巴黎、三藩市、日本等地的“画记”,共十余种。这些“画记”都是用哑行者的名字写的。他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各国、各地的历史沿革、地理风貌、风俗人情、文化生活等。每本“画记”都有他自己的插画。他的插画,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法,独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用中国人的眼睛来看世界各地的风貌。”他还写过不少儿童读物,如《金宝与花熊》、《金宝游万牲园记》、《罗铁民》、《大鼻子》等,也都有他自己画的插图,妙趣横生。他正是以他的著作,特别是“画记”的写作,和他的绘画,在国外享有盛名的。
他一个人在欧美旅居四十多年,刻苦钻研,埋头写作,精力旺盛,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令人非常钦佩。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异常深厚,他常说:“我写了这么多‘画记’,但没有一本是写中国的,这是我最大的憾事。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一定要写、要画祖国的山山水水,以表我对祖国的一片心意。”
抗日战争前夕我偕妻回到中国,蒋彝继续留在英国,一别三十余年没有见面。直至1974年春天,我因出席联合国行政和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会议来到纽约,得知蒋彝的下落后,立即给他通了电话,蒋彝显得惊喜交集,好象是梦,又好象是相别数十年的朋友忽从天降。约半个钟头工夫,他就赶来看我,并给我带来新近出版的哑行者游记。他紧紧握着我的双手说道:“想不到一别就是几十年,更想不到今晚会在这里见着面。”自此之后,我们每隔几天就要相聚一次,每次相聚,他总是谈起祖国。他热爱祖国、怀念祖国,念念不忘祖国。他说现在祖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示一定要回去看看,要将他有生之年为祖国的事业贡献力量。他终于在1975年4月,回到了阔别四十二年的祖国,我在北京机场欢迎他,还陪他到长城、云冈、西安等地参观访问。他亲眼看到了祖国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无比兴奋,新旧相比,感慨万千。到香港后发表了《哑行者访华归来话今昔》一文,回到美国后又写成了《重访祖国》,把他亲眼看到的与过去所见完全不同的新中国的面貌,介绍给国外读者。可惜这本书竟成他的绝笔遗著了。当这本书1977年11月在纽约出版的时候,他已经在北京病逝了。这是他第二次归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走了十一个省市,主要是参观文物古迹和各地博物馆,利用参观访问搜集材料,准备撰写一本《从中华艺术文物研究中华文化》,可惜这个计划由于他的逝世而中辍,实在是个很大的损失。
他病逝时,我正在纽约联合国开会。记得是在10月20日的上午,我收到他10月17日自北京首都医院写给我的一封信,告诉我他经过几个星期的参观访问后回到北京就病倒了。岂料接信后的次日即在
《纽约时报》获悉蒋彝去世的消息,去世的时间正是他写信给我的日子,这信实际上成了他的永别书!
如今他去世已近五年了,但他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怀念他,我们纪念他。他遗留下来的书和画将永远为人们所歌颂。
(蒋彝的遗作展,不久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他
的书画一百余件。——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