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给中年知识分子以“用武之地”——上海一些教师、科技人员的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5
第3版()
专栏:

给中年知识分子以“用武之地”
——上海一些教师、科技人员的意见
目前,我国的中年知识分子大多数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他们年富力强,担负着繁重的任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是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重要方面。记者在上海访问了一些教师和科技人员,请他们谈谈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第一位的事情是做到人尽其才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雅轩今年四十七岁,担任副校长已经两年多了。他说:当前落实政策,对中年知识分子来说,第一位的事情是使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活动的“舞台”。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但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一些重工业部门,仍然普遍存在着许多知识分子工作量不足的情况。人浮于事的后果,不只埋没了人才,而且会滋长疲沓、拖拉的作风。这对国家和知识分子本人都不利。以上海交大为例,如果实行工作量制度,有800多名教师就能担当全校的教学任务(不包括科学研究、教学保障等工作)。而我校光讲师就有1,000多名,还有300多名正副教授。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事情做。我国的知识分子分布很不均匀。上海就有不少单位科技人员十分缺乏,他们那里的“舞台”长期空着。如果有组织地进行人才流动,就能使不少教师得到“用武之地”。两年来,我们输出了几百名人才,许多人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既要放手使用 又要抓紧培养
上海市手工业管理局职工大学电器教研组的虞成保、莫书林、王维荣3位教师是1980年从上海交大调来的。他们说:到职工大学以后工作量比在交大时要多得多。虽然忙,但心里很高兴,因为力量有处使了。使人高兴的是,这里的教学与生产的关系很密切,不但要讲课,还要真刀真枪地干,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有一种担忧:二年来教学任务一直很重,没有时间进修提高。希望领导上能够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这样不但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好处,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人才交流。
发挥出国学习回来的知识分子的作用
华东师大计算机系何积丰老师说:近几年,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派了不少人出国学习。但是他们回来后,相当多的人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在本单位或当前工作中用不上。今后在派遣出国人员时要加强调查,选准研究方向。对于已经回国的人员要注意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应当按专业或攻关课题组织协作组,集中各单位的人才和实验设备共同研究攻关。这样可使一些原来在本单位不能发挥作用的人也能施展才能。另外,有关的学会和学术团体可举办各种报告会和短训班,请从国外学习回来的同志作学术报告或讲课。使没有出国的人也能间接地学到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象选拔运动员一样选拔人才
上海昆虫研究所副所长尹文英说:我认为选拔运动员的办法是选拔人才的好办法。但在科研单位却行不通。有的人在科研方面没有发展前途,调到其他岗位上可能会成为先进工作者。现在是不适合搞科研工作的出不去,真正适合搞科研的又进不来。这个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加以解决。对中、高级科技人员来说,职称的提升往往比增加工资更能起鼓舞作用。但在做的时候困难很多。我们科学院有些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已发表了近20篇论文,受到同行的好评,可是至今还是未提为副研究员。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维恒说:现在科研人员流动困难。有的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中,中年以上的占60—70%,不少人已连续工作二十多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至今还是个助理研究员,而新生力量又进不来。这样就压抑了人才的开发。
本报记者 肖关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