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文艺报》发表文章评 《时代的报告》的“本刊说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6
第5版()
专栏:文艺动态

《文艺报》发表文章评
《时代的报告》的“本刊说明”
《文艺报》一九八二年第六期刊登辛旭的《“十六年”无差别吗?》一文,对《时代的报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在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的题目下所作的“本刊说明”提出商榷。
“本刊说明”是这样写的:“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六年中,《讲话》也曾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歪曲或篡改。林彪、江青一伙反革命,用极左的办法,把为工农兵服务的人民文艺演变成为林、江反党集团篡党夺权的阴谋文艺。粉碎
‘四人帮’后,有些人则又把《讲话》当作框框来突破,结果不能不使自己陷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泥坑。……”
辛旭的文章指出:“本刊说明”对最近几年文艺工作的别出心裁的估计,与我们党中央的估计是完全不同的,与党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是背道而驰的。
一、“本刊说明”说:“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六年中……”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这就是说,“十六年”是以“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的一个历史时期。但是,人们知道,“文化大革命”这场噩梦早已结束,不知为什么,“本刊说明”的作者却似乎尚未醒来,提出了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与《决议》完全不同的提法。
二、“本刊说明”的作者把“十六年”中人们对待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的态度武断为不是“左”的就是右的“歪曲和篡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混为一谈的说法对于《时代的报告》的编者来说并非偶然。
人们记得,早在这本刊物的创刊号上,在为编者竭力赞扬的一篇文章中曾明白宣称:林彪、“四人帮”作乱的“那个时期的社会和这个时期(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社会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也就“没有‘这个时期’和‘那个时期’的界线的。”既然如此,他们当然可以把这“十六年”的历史看成一回事,看得一样糟糕,不是“左”就是右。彼此彼此。
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决议》指出: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一个是十年内乱,一个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然而,“本刊说明”的作者却把这两个不同时期混为一谈,看成没有界线,没有区别。其结果,所谓“十六年”只能是:要不象创刊号那篇文章那样,美化了林彪、“四人帮”,把他们与党和社会主义划等号;要不象“本刊说明”的作者那样,丑化、抹杀了最近六年的光辉历史。
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的文艺界形势又应该怎么认识呢?这更是“本刊说明”中提出的问题的焦点。
在这六年中,特别是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解放了文艺生产力,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许多同志认为,这六年是建国以来所不多见的兴旺局面,成绩是任何人所不能抹杀的。然而,从这份“本刊说明”看来,世界上好象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三中全会及其为我们社会生活(包括文艺工作)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好象也根本没有出现过成千上百个优秀作品和一大批新涌现的文艺新秀,而只有可怕的“右的歪曲和篡改”。
当然,我们并不讳言这六年来文艺战线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些人在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口号下,实际上是维护正在为党和人民所批判、扬弃的左倾错误。另一方面,从社会上到文艺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庸俗腐朽的东西、文艺作品商品化倾向等等也发生了。上述的两种现象,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应惊慌失措、危言耸听,既不能看得通体光明,更不能看得漆黑一团,甚至把在根本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发生的不同性质的问题,也加以混淆。“本刊说明”所鼓吹的“十六年无差别”论,无非是想用这六年来某一方面的支流来代替主流,用夸大文艺工作中某些缺点错误的方法来否定三中全会给文艺战线所带来的生机和成果。
辛旭的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愈来愈深刻的变化。如果看不到历史车轮在前进,一味埋怨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合自己的心意,因此百般责怪、任意否定和抹杀,那就很难逃脱历史的嘲笑。(闻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