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筷子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8
第8版()
专栏:

筷子精神
张成德
4月5日《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一条电讯,题目是《一位副部长的“酸、甜、苦、辣”》。文章说的是,交通部一位副部长先后几十次深入到北京市的许多汽车站,了解到不少情况,也解决了一些问题,品到了一个普通群众天天在尝的酸甜苦辣各种滋味。这使我油然想到了筷子。
有位古人曾写过一首《戏咏箸》,诗云:“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原意在于嘲讽那些损下益上、溜须拍马、一味媚悦长官的叭儿狗。但我以为他以筷为喻则错了。筷子为人服务,何曾有献媚取宠的意思?诗中有两句话是说对了,一是筷子忙碌勤劳,二是它一生一世都泡在酸咸中,任劳任怨,鞠躬尽瘁。
筷子,是我们民族颇具特色的生活用具。它平易,大多是竹制的,普普通通,没有高贵的架子;它勤快,人们从小到老的一日三餐,都需要它奔忙;它团结,总是成双成对,“一根竹子易断,一把筷子难折”的话,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最可贵的还是它和人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民间俗谚说:“姐妹一般长,来去总成双;一日三出勤,酸甜苦辣她先尝。”这是对筷子的颂扬。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四化建设。困难、问题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怎么办呢?这就得有人去先尝,知道是什么滋味,淡了加点盐,咸了放点酸,调配出美味佳肴来。正如那位副部长所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只要为就可以办到。”可有的干部却不是这样,他们高高在上,并不深入实际,不下到“碗”里“盘”里去,认真去尝尝什么滋味,却一个劲地在那里叹气,说是什么工作不好做,麻烦太多,“这碗饭不好吃”,等等。这不是我们共产党人所取的态度。
人是天天要吃饭的。我们应当经常问问自己,能不能学一点筷子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象那位副部长一样,以普通群众的身份到基层去,多尝点“酸甜苦辣”,当领导这“碗饭”就会好吃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