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韦素园的性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8
第8版()
专栏:

韦素园的性格
韦顺 韦苇
到今年8月,韦素园已经逝世五十周年了。我们的眼前依稀出现了一块碑碣:“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弟丛芜,友静农,霁野立表;鲁迅书。”
依照素园的遗愿,他的亲人和乡友将他安葬在香山脚下,那是1933年的忌辰。那一天,适逢李大钊同志的遗体也送到这里安葬。送灵的人很多,国民党政府吓得派出了许多军警沿途盘查。当时,这帮家伙把垫在素园棺下的他生前为之付出心血的《莽原》半月刊和《未名》半月刊,当作是送殡者准备散发的共产党宣传品,便如临大敌,把送殡的人团团围住,吆五喝六。当然,一场风波是以这些草包的无知和丢丑结束的。鲁迅先生手书碑文是安葬后的次年4月3日。碑文写成后,未名社几位成员特请友人常维钧代为物色一位善镂者精刻的。
1934年7月,鲁迅又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文中有这样的话:“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素园的性格确是这样的;从小就是这样的。1915年,他在家乡—安徽霍丘叶集明强高小读书时,与弟弟丛芜同班。第一学期结束,期终考试成绩发榜,第一名是韦素园。同学们正围着看榜,抄写员王鉴堂开玩笑地对素园说:“韦崇文(素园学名),你这个案首(第一名)是兄弟让给你的啊!”同学们忙问是怎么回事,老王慢条斯理地叙说:“韦崇文因病缺考一门课,因此总平均比弟弟少了,可他们大哥韦凤章(在校任教)说,弟弟列首,一来哥哥面子不好看,二来弟弟年幼会骄傲,他建议把名次换一下,反正是自家兄弟的事,与别的同学无关。”素园听着,气得两眼直瞪,二话不说,搬了凳子跳上去就要撕榜。抄榜员忙把他拉住,厉声说:“撕榜?还了得!”“我不要这个案首!”素园挣扎着,哭喊着。过了一天,人们发见榜上“韦素园”三个字还是被抠掉了。
大家知道,韦素园曾一度改名“韦漱园”。这也是充分反映他认真激烈的性格的一个故事。1924年,北京女师大学生反抗反动校长杨荫榆的斗争,得到鲁迅的支持,先生曾邀集了六名教员联名发表了《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鲁迅的口诛笔伐,给素园以很大影响,在和先生谈论杨荫榆的反动行径时,素园常露出填膺的义愤。1926年,鲁迅因段祺瑞和帮闲们的压迫,8月离京去厦门。大约9月上旬的一天早晨,素园从报上看到有个叫林素园的人带兵接管女师大的消息,顿时拍案大骂:“他妈的,他也叫‘素园’。这个肮脏的名字我不要了。”旁边有人劝他:“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呢,有什么稀奇?”素园仍咬牙切齿怒不可遏地说:“我看见这两个字就象给蝎子叮的那样难受。这个可耻的名字,我绝对不要了!”并且马上给鲁迅先生写信述说此情此事。即由此开始,素园将名字改为“漱园”。所以鲁迅在纪念素园的文章中说,这本来是敌人惯用的老谱,不足奇,但素园却激烈起来,“从此以后,他给我的信上,有好一晌竟憎恶‘素园’两字而不用,改称为‘漱园’。”
素园生前给友人的信中曾说:“现在社会紊乱到这样,目前整理是无望的了,未来必经大破坏,再谋恢复。”今天,我们能告慰素园的是,他生前向往并为之终身奋斗的新社会,犹如曈昽之日,正喷薄跃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