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访安溪“品茶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19
第3版()
专栏:

访安溪“品茶王”
本报记者 黄际昌 张铭清
正值开园采茶的黄金时节,我们在著名的“铁观音”茶乡——福建安溪的盘山路上,追寻一位全县有名的品茶师的足迹。连访几村,不见他的踪影。县茶叶局局长出了个新主意:“茶乡行家多,何必苦追一个!夜间,我领你们去见一位退休的老茶师王养泉,他品茶的功夫很高,一啜便分泾渭。”
在一间茶室里,我们见到了“品茶王”王养泉。他寒暄了几句,转身去点燃炉子准备烹茶。只见他摆开茶房四宝:炉子、水壶、小茶壶、小茶杯。生火、注水、净具、拭盘,每个动作都利索,富有节奏感。霎时间,水火相战,如沸松涛,倾泻入壶,云烟飘渺。这时使人想起前人的诗句:“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闻圣妙香”。王茶师将桌上四只小茶杯斟满之后,从容地举杯相邀:“请,趁热品一品这茶的音韵。”大家看样学样,先闻香,后品味,浅斟细啜。
我们向王茶师请教“品茶之道”。他乐呵呵地说:山里人讲土办法,莫见笑。他接下去讲了一番有趣的妙论:品茶,要得纯真的色、香、味,饮前忌食涩、辣、酸,以免败口。以品铁观音茶为例,双轨品茶,干湿兼看,上山看叶、坐下品汤。(这时,他端起小杯,呷了一口,眯起双眼,轻轻舒了舒气)开汤审评,先看外形:条索紧不紧,色泽亮不亮;再审内质:滋味是苦涩还是甘鲜,叶底软不软……。照他的体验,上等的铁观音,它的外形往往是青蛙腿、蜻蜓头、蛎干形、茶油色。“青蒂、绿腹、红嵌边,七泡有馀香”。内质重在香味,不同的品种,各有香味,有的是菠萝味,有的是桂花味,也有的是兰花味。运用五官“品”过,凡是形紧结,色泽亮,味甘鲜,香气高,就可算上等茶了。这时,“品茶王”情不自禁地独酌一杯,悠然自得地说:谁能解得观音独特的音韵,是人生一件快事!
眼前这位年已六十岁、品茶四十余年的老茶师,出生在铁观音茶的集中产地——安溪西坪。西坪,这是人才济济的地方!过去这里一个小乡就开设100多个小茶厂,几乎山山有茶、户户会制茶。我们接触西坪大队、公社和县、地区茶叶系统的干部中,都有西坪人。西坪许多茶叶行家被邀请到福建、广东、湖北、江西、广西等省(区)传授技艺。西坪人在台湾、港、澳以及东南亚开茶行的就有40几家。“哪里有铁观音,哪里就有我们西坪人”!在这样人才荟萃的茶乡涌现出“品茶王”式的人物,也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他们的经验虽然有待提高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却蕴含着质朴的真理和文明。对待他们同对待北京的“葡萄常”、天津的“泥人张”以及祖国各地“三百六十行”的“状元”们一样,只要大力扶植,认真总结,大胆使用,必将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辉生色!
王茶师虽已退休,对茶叶事业仍然十分关心。他先后带出20名徒弟,现在大都能独品诸茶,判定优劣。后继有人,这一点他倒也放心。唯独使他日夜牵挂的是安溪这个山区,有许多老茶园太“薄”太“瘦”,如不赶紧改造,“老观音也难显灵”“名茶将虚有其名”。听他谈完这些由衷之言,我们端起茶杯,又啜了几口,似乎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