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在英国看电影《红楼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20
第5版()
专栏:在海外

在英国看电影《红楼梦》编辑先生:
今年3月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是我这个在海外求学的游子感情上最激动的一个晚上。这晚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宿舍内放映了中国电影——上海越剧团演出的《红楼梦》,观众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个同学和老师。片上没有英文字幕,他们有的手上只有一纸简单的故事梗概和不完整的唱词翻译。但是精巧的楼台、华美的景物、典丽别致的古装服饰,尤其是演员们优雅飘逸的举止、深入角色的真挚感情,使他们目不暇接,啧啧称道,忘掉了语言隔膜。在看到黛玉葬花、宝玉坦言相爱时,一位英国同学冲口而出,说:“我真不敢想象一会儿在他发现新娘不是心爱的人时,将是怎样的震惊。”电影整整放映了3小时,当银幕上出现“完”字、灯光亮了时,座上的观众纷纷鼓掌,并与我们三个来自香港的同学握手,热情地说:“太美了,我真高兴看到这部电影。”
“谢谢你们,这个晚上过得真有意思。”
那一夜,我乐得无法入睡。第二天早餐时,我又被一位印度老师抓着手,说:“演林黛玉的演员真美,简直是画中人。” 旁边一对美国夫妇也插口进来道:“昨晚的电影,简直是美的结合。”这里还有意大利、巴拿马、也门、荷兰、日本等国同学,整个早餐时间,都听到他们在谈论《红楼梦》。“宝玉真好,在洞房中他哭的那组动作多美。”“摄影也很好嘛,黛玉死时,镜头移到挪动的窗纱上去,我感到那是黛玉的魂飘上空中,那色彩,那气氛,太感人了。”
吃完早点,来到图书馆,又听到孟加拉同学正说着昨晚的电影。看见我,一个劲儿追问:“还会安排另一套中国电影吗?”
午饭时,我坐在一对哥伦比亚夫妇旁边,他们开腔又是电影,还说:“我们本来就喜欢中国文化的。”
另一个日本同学招手叫我过去,与她同桌的是爱尔兰、希腊、泰国、葡萄牙的同学。她对我说:“我们一直在谈论昨晚的电影,太吸引人了,我们都说中国文化伟大。”
从饭堂回到房间,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了!
越剧团啊!由于你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祖国的艺术赢得外国朋友的称誉,为中国人民争得光彩!那声声的赞语,是属于你们的;那激动与甜蜜,也该同你们分享。
但是,在我心情无比激动的时候,我不能不提到一件事:前不久接到友人隔洋来书,细诉他在那个国家有一次看电视节目中介绍中国的一组镜头。“今天北京少女倾慕整容,希望有一对荷里活的眼睛,外国友人看了轻轻一笑,这一笑代表了多少东西,这一笑把中国人的尊严放到了哪里。节目中还有青年们大跳西方潮流舞的姿态,真教人看了不知把面孔放到哪里才好”。我读到来书,觉得心头堵塞,甚至想失声痛哭。
我生长在香港,在“米”字旗下受教育。从文艺领域里,我认识了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采,源远流长,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奋。抬头北望神州大陆,对人民的祖国,我充满了理想和爱。十年内乱,我迷惘而又不甘,好容易盼到了飞雪化水,春风浩荡,却又见一股崇洋之风在吹拂,我心头的苦涩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但是这次《红楼梦》的演出,却给了我另一种感受。我为祖国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博得赞赏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3月在英国已经是初春,公园里满是菊花般大的白的黄的水仙花,健壮,硬朗。但我心中另有一盆娇小玲珑、清雅迷人的水仙花,我把它献给你们——上海越剧团的朋友们和在祖国大地上的忠实善良的文艺工作者们!

于伦敦 1982年4月
(原载6月12日上海《文汇报》,本报转载时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