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漫谈扇面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20
第5版()
专栏:

漫谈扇面艺术
俞剑明
我国的扇子之所以使人普遍发生兴趣,是和历代书画家为之付出心血分不开的。《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绍兴蕺山有位卖扇老妇,家境甚是贫困。当时任会稽县右军的王羲之很是同情。一日,羲之为她的六角竹扇各书五字,并对她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每把可卖百钱。老妇依言求售,果然竞买一空。现在绍兴城内有座“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之处。唐时画扇之风更盛,从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上,可以看到跟随贵妇的侍女们,手中所持之扇就是有画的,不过当时的扇子,尚是圆形的纨扇。
在折扇上作书画的风气,约始于南宋。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说,南宋时“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两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明代永乐以后,折扇书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清代的“四王吴恽”六家和“扬州八怪”,都有扇面书画佳作流传于世。折扇的两面,大都一题字,一作画。古代文人喜欢在扇面上写上《北风诗》、《冰雪词》、《苦寒行》之类凉飕飕的文字,据说暑天展读,能收“望梅解渴”之效。现在不少人则喜欢在扇上书名人名言以自勉,或摘诗词佳句抒发情怀。解放前,通过“扇头诗”愤世嫉俗,对黑暗统治痛加鞭笞的,也不乏其例。
1930年,北平某照相馆挂出了一幅齐白石的照片。这位艺术大师反穿狐皮马褂,手持一把敞开的大折扇,扇上是他的亲笔题字:“挥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御寒。二者,须日日防,任世人笑我颠狂。”寥寥数语,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抗战时期,有位爱国青年用血般殷红的蝇头小楷,将种种“国耻纪念”和可惊的屈辱条约,密密麻麻地书写在折扇上,随时让人传观。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深情地说:“这青年真可爱!”他还呼吁将这扇子“用石印复制,同商店的广告扇子一样分送,也是一种唤醒民众的呼声,而且其呼声不会比一册杂志弱哩。”
说到扇面绘画,它虽大不盈尺,但题材广泛。神话故事、人物动态、峰峦叠石、曲溪流水、村舍楼阁、闲草野花,都能入画,动息迷人。它所包罗的绘画风格亦是相当多的。有大写意的,亦有极工细的;有浓重的,亦有澹荡的;有勾勒的,也有没骨的;有细针密缕穷极妍丽的,亦有潇洒豪放魄力弘肆的……可谓画图百派,尽收眼底。
时至今日,电风扇几乎进入了家家户户,不少公共场所都有空调设备,然而我国古老的制扇工艺并没有被那些现代的东西所淘汰,反而愈趋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我国的扇子并未落后于时代,而是紧跟着人们的需要在千变万化。“袖珍扇”小巧玲珑,携带方便;“自开扇”轻轻一拨,自动打开;“帽子扇”打开一百八十度可扇风,打开三百六十度可戴在头上遮阳;“屏风扇”置于房中可作屏风,挂在墙上可供欣赏;“游览扇”既可扇风以解除旅途闷热,又能指引你到达处处游览胜地……至于扇面书画,近年来更是名家辈出,大放异彩。夏日炎炎,手摇一把艺术化的扇子,使人感到身心俱爽,这种慰安和恬适,人们从电风扇或空调机那里是无法得到的。(附图片)
杭州王星记扇厂出产的扇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