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曾卓的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22
第8版()
专栏:

曾卓的诗
木斧
诗人曾卓对待自己诗创作的态度是极其严谨的。
去年,在《上海文学》的百家诗会上,曾卓说,“我愈来愈不敢轻易地走近诗。”他从1939年开始写诗,到现在,四十多年了。四川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是建国三十多年来他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他从事诗歌创作四十多年来发表过和出版过的诗篇的选集。不多,一共只有50首,建国前17首,建国后33首。
什么是诗呢?有一位诗人说:“诗是感情的爆炸。”但写诗的过程并不完全如此。激情,爆发式的,会产生诗;冷静,经过深思,也会产生诗。我比较倾向艾青的一句话:“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曾卓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他不是为了写诗才去捕捉题材,寻找资料,苦思冥想,然后进入创作。他是在他的生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直到产生了意境,才写出一首诗来。
诗,不管怎么表现,总是要反映诗人的人格的,总是要反映时代背景的,那自然是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和心境来反映的。曾卓的诗,反映了他的坦荡的又细致的思想和性格。
建国前,曾卓的诗的代表作,我以为是《门》。他有这样一段经历:一位女友,嫁给了一个在武汉的国民党党棍,却又渴望旧日的友谊。于是,他写了《门》,倾泻了他的满腔的义愤:
莫正视一眼,
对那向我们哭泣而来的女
郎。
曾经用美丽的谎言来哄骗
我们的是她;
曾经用前进的姿态来吸引
我们的是她。……
让她在门外哭泣,
我们的门
不为叛逆者开!
感情是真挚的,情节是浓缩的,诗句是简短的,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处。
我更喜欢他的《生活》:
看你扶正了歪戴着的鸭舌

可笑地摇摆着身子,走了
黑色的布大衣下面
闪露着一块白棉絮
一点也没有想到今天的晚
餐吗?
那样骄傲地仰起头……
一个流浪者的面貌,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岂不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流亡学生的剪影吗?
1955年后,曾卓在生活的道路上受到了一场波折,他仍然用他的心灵写着诗:
我有两支歌:
一支歌在我口中,
一支歌在我心中。
我口中的歌
就是我心中的歌。
我的口中有时停止歌唱,
我心中的歌声永远嘹亮……
在中断了十多年以后,曾卓继续写诗,为心地单纯、善良的少年写诗,他儿时的理想在他的心中燃亮,他宣告,他仍然喜欢红色,喜欢蓝天,喜欢海洋,喜欢黎明,喜欢歌唱。
曾卓的诗,清新,感人,诗的语言凝练,耐人咀嚼。
诗集《悬崖边的树》出版了,我能说些什么呢?诗歌的园地是百花盛开的;对于诗的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能谈一点我个人的直觉。我以为,好诗是不少的,但,有的诗,拖沓、冗长、罗嗦,不着边际,并不是诗;有的诗,凝练,也讲求诗的格律和音节美,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探求和突破,但诗味不够浓。曾卓自己严格选出来的50首诗,我看是诗了。这也许是我的一种偏爱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