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炉口”夺材不宜迟——福建林区见闻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6-24
第2版()
专栏:

“炉口”夺材不宜迟——福建林区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福建每年消耗的林木数量,计划外大于计划内,而计划外的耗量中有三分之一是用作燃料。我们在南平市采访时,当地的同志算了一笔账,全市全年民用烧柴和工矿企业炉膛烧柴加在一起,相当于南平造纸厂一年造纸的用材量。这个纸厂是全国五大纸厂之一,供《人民日报》等几家用纸。乍一听,好大的炉膛
“虎口”!傍山穿林,到处走走,全市二十几个小纸厂,烟熏火燎,松香扑鼻。有些厂子虽土,造纸原料却是林中取来的松木,炉膛里燃的也是劈碎的松木。一年烧下来,岂止烧掉一个南平纸厂!
全省以木材为燃料的社队企业,至少有700来个。还有不少大、中厂子也是靠林“吃”林。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1980年全省燃料耗材达67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当年火灾、虫灾造成的木材损失的15倍。说来也算巧合吧,这一大笔燃料耗材量同现在全省一年的森林赤字大体相等。如果抓好炉口夺材这一环,减少森林赤字就大有希望。这个问题吵吵嚷嚷好几年,为什么迟迟不得解决,不能见大效呢?第一位的还是可怕的习惯势力在起作用:“祖祖辈辈都烧柴,你们出什么新名堂!”“靠山近林就要烧好柴,用好材,何必大惊小怪!”其次,空喊“节材”,一些具体政策措施跟不上,行不通,改灶换料“一阵风”,改去又改回来了。
解决的办法是有的。根据各地一些零星经验,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封闭、节约、代取等对策。
改炉烧煤,确是一条好路子。建瓯县水北公社砖瓦厂,过去生产一窑砖两万块,需烧柴45,000斤,折合木材22.5立方米,全年产九窑砖,共烧木材202.5立方米。1980年以来改为烧煤,既节约木材,又增加集体收入,出窑率、产砖量、产品质地,分别比烧柴时提高20%、3.3%和10%。过去平均每块砖二分钱,现在只要一分六厘九。烧煤还延长砖窑寿命。建阳县油脂化工厂改炉烧煤,早在1978年8月试车成功,多年运转正常,燃烧稳定,性能良好,每年节约750万斤柴片。如果全省大、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凡有条件改炉烧煤的都改过来,节省的木材当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大力营造薪炭林。沿海缺柴社队,烧柴相当紧张,农贸市场上一担干柴(100斤)开价四元多,几斤干柴顶一斤大米。平潭、福清等县提供了营造薪炭林的成功经验。我们到平潭,一路上都听到群众称赞人民政府这一项德政。平潭是个海岛县,解放初期风大、沙多、树少,人们说“岛上只有3,000棵相思树,家家都为一日三顿没柴叫苦。”从六十年代起,政府大力提倡因地制宜种木麻黄、相思树,上下同心合力奋斗十余年,迄今全岛的烧柴已做到基本自给,部分社队还把余柴运出岛外卖。沿海各地只要有平潭、福清这样一种自力更生、坚持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家家巧妇就不致为“无柴之炊”而叹息了。
有条件地推广沼气。惠安县农村一度“大办”过沼气,但由于一轰而上,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群众厌烦,把沼气池叫做“泄气池”。三年前,全县成立专业建设队,实行包建、包用、包修的责任制,为群众修建沼气池400个,完好率达到98%。得实惠的群众说:三餐煮饭不用柴和煤,点灯也不用油了。据了解,一户建一池,每月可节省柴草、木炭800斤甚至1,000多斤,省工二十几个。何乐而不为!
积极地推广省柴灶。邵武县采用微型鼓风机节柴灶,一年烧柴可省一半。一灶安三只锅,人食、猪饲和一家人所需用的热水都有了。据推算,邵武全县如推广这种省柴灶,一年即可节省木材10多万立方米。如进而推广到半个福建省,仅此一项就可弥补一半森林赤字。但是,真正推广起来,又遇到不少障碍:有生产能力的某些厂子,认为做这种节柴灶“产值低、利润小”,不愿生产主机,更不愿生产配件。有些农户从外地花30几元买进鼓风机,在当地却买不到通风管,没有办法,只好扔下“生气机”。我们就此事征求闽东电机公司总经理的意见,他表示,乐意为城乡省柴、为国家减少森林赤字出把力,过去已生产过微型鼓风机,销路很好,但目前短缺矽钢片,难以大量生产。
福建农民家用烧柴,是一个涉及面广、耗量很大的问题。看来,山区广大农民分得自留山以后,情况会有所好转。但还得经常进行“惜林如金”的教育,否则仍会乱砍乱烧。至于工矿企业、机关的烧柴,浪费之大,实在惊心。福建省人民政府已作出决定,对工业烧柴实行行政干预和必要的经济措施,限定在今后二三年内,所有烧柴的工厂改为烧煤,到期不改,责令停产关闭;为了促进这一改革,对工业烧材要征收育林费。今后不准再建以木材为燃料的工厂了。省府作出决定后,南平市行动较快。现在市区70%居民和机关食堂已改为烧煤,部分工厂锅炉也改为烧煤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