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阅读
  • 0回复

运用农业科学 改变贫困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1
第3版()
专栏:

运用农业科学 改变贫困面貌
女畜牧师王素香有理想,有志气,不怕苦,不怕累,在贫穷的通渭县坚持科研工作,同当地群众一起,找到一条治穷致富的路子
新华社编者按:女畜牧师王素香甘愿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主动到甘肃省最穷困的通渭县从事科学实验,事迹甚为感人,她既有革命精神,又有科学态度,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勇于参加变革现实的斗争,终于找到了一条治穷致富的途径,鼓舞和坚定了当地群众改变这块土地的穷困面貌的信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多么需要象王素香这样的有理想,有志气,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据新华社兰州电 新华社记者冯东书报道:甘肃省草原工作队女畜牧师王素香,1979年春天自愿到全省最贫困的通渭县申家山农村,立志用科学的方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如今,她带去的草籽已经在这里生长、繁衍。十几年来一直缺钱少粮的申家山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通渭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最贫困的县。前几年报刊上开展黄土高原生产和建设方针的讨论时,王素香也想参加这场讨论。后来她想,与其纸上谈兵,还不如亲自到第一线去实践,这样,1979年春天经领导批准,她离开兰州,带着用各色口袋装的草籽,来到了通渭县申家山生产队。
王素香到申家山,是经过多方了解和实地踏看后决定的:第一,这个队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破坏,元气一直没有恢复过来,群众粮不够,钱没有,自己有责任帮助改变这里的面貌;第二,这里土地贫瘠,一亩地只产几十斤粮食,改造贫瘠土地正是自己要研究的课题;第三,这里弃耕的荒地、荒坡多,是试验种草的有利条件;第四,离城30里,步行来往,力所能及。
王素香是上海崇明县人,解放初期毕业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到申家山这年已55岁了。她和群众打成一片,坚持和社员同吃同住。这里的老乡家缺乏鲜菜,没有酱油,连醋都很少打。酸菜水面条不合她的胃口,但她也“照吃不误”。因为缺水,她早上洗脸只用一杯水擦一擦。她的这种态度和作风,使群众十分敬佩,都把她看成是一家人,亲切地叫她“王老师”。草原工作队和省里有关部门给她工作以充分的自主权,在科研经费和物质上也给予支持,后来还给她派了一名助手。她就利用这些条件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种红豆草、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牧草。第二年,她又坐卡车到400公里外的天祝县运回40只细毛羊分给社员,并教他们饲养方法。此外,她还帮助队里克服粮食生产上的一些困难,又从外地弄回几百只鸡娃子赊给社员养,给社员增加些经济收入。
她的目标是要对这个十分贫瘠的土地进行综合性的改造。第一步是通过种草,主要是固氮肥地的豆科草和草木樨,来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增加土地的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第二步是养牲畜,用畜产品增加收入,畜粪肥地。第三步是在土地变肥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控制粮田面积,实行草田轮作,这是一条通过养地、养畜,达到养人的道路。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她在申家山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79年这个队草籽收入460元。1980年草籽收入达1,200元,平均每户40元。1981年天大旱粮食减产,但草籽大丰收。光是红豆草的草籽就收了4,300多斤。同时,养羊也从1979年的77只增加到152只,平均每人一只多。大牲畜也从过去的29头增加到54头。这样,去年的草籽、羊毛、活畜等现金收入达到5,143元,平均每户154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