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2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读本》的第一部分,对社会主义经济生活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生活发展的若干客观规律性。从这一部分开始,《读本》就从各方面来论述我们主观上应该如何努力从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社会主义的生产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使用价值可以是物质产品,也可以是劳务。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物质基础的生产,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不仅分配、交换和消费都要以物质产品为前提,就是劳务的生产也要依靠物质产品。任何经济生活都离不开物质产品。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
第六章 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国土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
一个国家总有特定的许许多多的人,特定的许许多多的机器、设备、工厂、矿山、道路、运输工具……,特定的平原、山地、水面、地下的贮藏、气候……。这些都可以作为在发展生产中可能发生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来考察。也就是说,它们可以作为“资源”来考察。在这一章中,我们打算说明这些方面的物质条件如果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对于发展我国物质资料的生产将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打算探讨如何合理运用这些物质条件的途径。
第一节 人力资源和它的利用人力资源的概念
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由人的活动引起和控制的过程。在生产中,作为劳动者的人,居于主体地位,与“物”的要素相比,“人”的要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作用的发挥。但是在任何现实的生产中,这种发挥总是不充分的。因此,已经存在着的人力,就成为一种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利用和开发的对象。于是“人力资源”的概念也就得以成立。
马克思说:“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的物质表现。”(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章)在“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中的人,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有意识的物,作为自然对象来考察的。
“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甚至“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这种观点,站在不同阶级立场、持不同社会观点的人,都可能接受。但是属于不同阶级立场的人,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去对待人力资源这个问题的。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目的是使劳动者上升为社会的主人,使人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成为劳动者发挥他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研究人力资源的状况,研究劳动者这种自我发挥作用的条件,研究可供选择的利用人力资源的政策、措施和方案。
人力资源的量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量的规定性,包括(1)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多少;(2)劳动力的素质。这里所说的作为劳动力的人的多少,是指一切具有劳动力的人的数目,不论全劳动力或半劳动力,都是同等看待的,有一个算一个。
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以这里所说的劳动力素质指的也就是劳动者体质和智能两个方面的统一。一个人的体质不只是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得以发挥他的劳动力的生理基础,而且也是他的智能得以进一步提高的生理基础。然而智能的概念不能包括在体质之中。它是社会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培养和劳动者本人长期学习锻炼的结果。在智能的概念中,包括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包括专门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劳动者的素质中还应该加上他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它们是劳动者的体质和智能能否很好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来的内在因素。在剥削制度下,劳动者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也是劳动者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情况有原则的不同。在剥削制度下,一个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高的劳动者并不一定劳动得很好。有时他还要带头罢工和怠工。
作为劳动力的人数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而把劳动力的素质考虑进去,计算就有困难。关于劳动力的体质和劳动力的智能,有各种计量方法。比如,我们根据劳动者的体质上的区别,可以说一部分劳动者只拥有半劳动力或四分之一的劳动力等等,并在劳动力的统计中表现出来。
人力资源和人口在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成正比的关系,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人口这个概念中还包括尚未形成劳动力的儿童与丧失了劳动力的老人和病人及残废者。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作为消费者,不属于人力资源的范围。但是一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他当时在生产中是否起作用和起作用的情况如何,都属于人力资源问题考察的范围。
人力资源的量,在一定国家的一定时刻,是既定的,但它又是可以变化的。人口的增减是人力资源数量上发生变化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事业的进步而引起的人力资源的变化,越来越占重要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据1981年统计(缺台湾省的数字),全国有九亿九千六百二十二万人口,因此就有与之成比例的劳动力。这是从劳动力的人数多少来看的我国的一个优势。从劳动力的素质来说,情况就比较复杂,需要作各方面的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劳动力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总的说来,我国劳动力的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差的。我国普遍的营养条件和卫生医疗条件还不如发达国家。从一般文化科学教育水平看,平均说来,比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而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水平来说,则是比较高的。我国劳动人民素以勤劳著称。
我国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的某些弱点,是分析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程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利用人力资源的根本条件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结合
各国人力资源的情况是有差异的,人力资源的利用差异就更大,后者取决于多种条件。
人力资源利用的根本条件是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的结合。在本书第一部分中我们讲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对这种结合的障碍,但是在某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一时期,会因生产资料不足而使一些劳动者不能很好地与生产资料结合。我国今天就存在这种情况。在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结合的状况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组织和安排得当,结合的状况就可以大大改善。例如在生产结构上可以考虑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农业,农业品、矿产品等的深度加工,各种服务业的发展,等等,它们都是适应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特点可以采取的措施。
保护劳动力
在利用与开发人力资源的同时,要重视劳动力的保护工作。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给劳动者安全与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劳动者的生命。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要对劳动者采取各种有效保护措施。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保护安全生产。(1)要采取措施消除各种危害劳动者安全的因素;(2)贯彻“安全第一”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生产,严格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二、防治职业病。要特别重视各种职业病的预防,消除致病的根源。
第三、保证劳动者得到必需的休息。
第四、特别要做好女工的保护工作。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使劳动者保持正常的劳动能力,才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直接受劳动力的素质决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第一个方面是改善劳动者的营养状况。从一国的范围来看,劳动力人口平均营养水平就是该国劳动者平均体质的主要标志。人体需要的营养(体现在食物的品种及其数量构成上),既决定于人们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也决定于他们所从事的不同职业和劳动强度。人体热能的吸收和消耗之间的平衡,是劳动者维持和达到正常劳动效率的生理条件。
除改善营养条件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与预防疾病,等等。
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劳动者进行教育与培养。随着在生产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劳动者智能的提高。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养的基础,是办好普通教育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就业之后的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和对职工的脱产培养。以发展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智力投资”,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迅速改变我国劳动力素质在智能方面比较低的现状。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和觉悟。
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我国人口密度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100人,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0人的三倍多。在世界上拥有十万平方公里国土以上的102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占第13位。我国人口分布也极不均匀,95%以上人口集中在爱辉——兰州——腾冲一线东南部。在占国土面积将近一半的这个地区中,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00人。其中人口稠密地区达到每平方公里800人至1,000人以上。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全国平均每人占有土地面积不足15亩,只有世界平均数49.5亩的30%;耕地人均只有1.5亩,只有全世界平均5.5亩的27%;有林地人均1.9亩,只有世界平均数15.5亩的12%;草地人均5.1亩,不到世界平均数11.4亩的一半。对于我们这样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人口密度是偏高的。这增加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困难,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实行计划生育。这种人口政策同开发利用我国已经存在的人力资源并没有矛盾。
本章执笔:刘与任(原载《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23期)
本版自今年3月19日开始转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至今已分十一次刊登了绪论和第一部分。现应读者要求,从第二部分第六章开始,顺序编号,以方便读者。 ——编者(十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