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旅大特等识字模范刘梅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06
第3版()
专栏:

  旅大特等识字模范刘梅兰
(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耀东 唐简)
说起来真难令人相信,刘梅兰在一九四九年旅大地区开展识字运动以前,还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一年以后的今天,她已经识了三千多字,会写工作总结。她的作品已经经常出现在旅大人民日报上。因为她的显著的学习成绩,在去年,她就当选了旅大地区特等学习模范,是该区九个特等识字模范中最突出的一个,识字最多,成绩最大。为旅大区出席工农教育会议代表之一。
为什么刘梅兰能获得这样大的成绩呢?她小时候就很想念书,心窝里巴望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这些,只不过是想想罢了。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六岁上死了妈,爸爸为了生活,远远的走了,由她的姑母将她抚养。孤零零的刘梅兰十一岁就下了工厂,糊纸盒、作杂工。
解放后,她在旅大区度量衡工厂当了修理工人。去年工厂全体工友曾经学习一个职工运动文件,以后,工会进行了一次测验,当时刘梅兰一个字不识,只好闭着两眼交白卷,心里非常着急。刘梅兰心里想:“开口说要当新社会主人,闭口说要当新社会主人,要没有文化,这个主人怎能当好呢?”去年三月,旅大地区开展了识字运动,她第一个参加了文盲识字班。
每天早晨,当别人睡得又香又甜的时候,刘梅兰就悄悄地爬起来,走进了识字班的教室,自个去学习。晚上十点钟宿舍熄灯后,她就偷偷地走到廊台上去学习。就这样晚睡早起,每天挤出了四小时的学习时间。她把识字课本翻来复去的练习,熟读生字,然后默写十遍,直到记住为止。一天她能认七个到十个生字,十个月就是二千多字。
她说:“学识字不怕多问,就怕不问。”有一次她碰见一个“惠”字,端量半天也不认识,去问一个工友,这个工友也很马虎,吞吞吐吐地说是个“喜”字,又去问另一个工友,又说是个“劈”字。问了好几个人都没念对,她差一点也跟着念错了,幸亏着嘴勤,后来终于打听明白了。于是她得了一个经验:“多问”。她问的对象很多:问干部,问职员,问工友,有时也问她的两个徒弟。
问来的字倘若记不住,就在那个字底下画个东西来帮助记忆,如果是“秤”字,就画个秤盘,秤杆;是“表”字,就画个圆圈圈,里面再画上两根针。有一次学了个“值”字,左记右记总也记不住,就自动值了一天班,后来,一看见这个字就想起了她曾经为它值了一天班,这回记牢了。为了识更多的字,刘梅兰自己想了个办法。一次,人们看见她两只手上横七竖八写满了一片字。有的人以为她想出风头,实际上不是的,她说:“我到那儿去的时候,带着书不方便,写在手上把手从袖口里一伸就看见了,因为写在手上的通是生字,这样不大容易忘。”
日久天长,她识的字逐渐多起来,学技术也容易了。一天,工厂里来了很多很多没有见过的风表,有管子坏了的,也有拉杆坏了的。风表内部装置着许多古古怪怪的东西,不明白的地方,她一样一样的去问贾师傅。师父告诉她:“布尔顿管子”为什么会缩涨,为什么它松了就使风表不准确;为什么肩面牙轮磨损了,就必须修理拉杆。随后她又明白了风表表针超过分度标准量,就应该把拉杆伸放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够标准,就把拉杆收缩到一定程度。试验标准,也必须用“压力计标器”。随后,刘梅兰干的一点也不错,师傅奇怪了:“咦!从前像这样没干过的活,告诉两遍三遍也记不住,如今怎么干的这样快呀!”后来贾师傅看见她把他告诉她的话都一句一句用笔记上了。刘梅兰说:“识了字,我就想把它用到生产上,自己有了文化,同时开动了脑子,对学技术可就方便多了。”于是她渐渐对一些死套的老技术看不顺眼了,她尽力把自己操作的技术改进着,一连提了几次合理化建议。汽表管子往里边灌铅,她改进了一人扶,一人灌的笨重操作法,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旧记录是以两人两天半的时间,灌二百根铅,她的记录是以一个人两点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二百根。
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她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她看了很多书,有“党章教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青年团的工作与任务”,“上饶集中营”,“夏红秋”等。从这些书里,使她懂得了很多道理。
刘梅兰现在在旅大区度量衡工厂里担任该厂中共支部的青工委员,青年团的支部书记,工会委员,职务很多,工作也很繁重,在通常的情形下,是没有办法坚持学习的。可是她差不多每天都读二小时以上的书,写一个钟头的字,最近她和职员一块学习算术,从来也没有间断过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