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耐心、韧性与艺术道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4
第5版()
专栏:文艺杂谈

耐心、韧性与艺术道德
朱 晶
1915年,《教育诗》的作者马卡连柯把处女作《愚蠢的一天》寄给高尔基,高尔基批评了这篇作品,让他“再试写些别的东西”。马卡连柯自此辍笔,重新学习观察、积累素材,投入收容流浪儿童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十三年后,高尔基到马卡连柯主持的
“工学团”参观,热情鼓励他将这一切写成一本书。马卡连柯马上动笔写起来,两个月就写出《教育诗》的第一部,但他感到自己没有写好,苦笑着把书稿送上了阁楼。又过了五年,在高尔基的催促下,《教育诗》才正式出版。这时,距马卡连柯写第一篇小说已达十八年。
美国籍犹太作家艾·巴·辛格二十六七岁时,某出版商决定出版他的一本短篇集。付排后,辛格看到校样又不满意起来,不想头一次出版这样的书。一直等了二十八年后,才同意出版他的第一本意第绪文短篇小说集。
这两位作家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怎样评价姑且不论,但他们如此认真、审慎的创作态度总该是可贵的。不能说马卡连柯、辛格没有文学才能,可他们不急于求成,竟以不倦的学习和劳动等待了十年、二十年,在有人看来,也许有点自讨苦吃,走极端吧!然而,这种严于自责、慎于出书的精神,对于那些天分不高、又想不断苦干下去的文学爱好者,应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丰美的艺术果实,不属于浅尝辄止者。仅仅满足于发表作品,迷恋于瞬息的成功,恐怕难以成为真正的作家。文学需要耐心,坚韧,需要不懈的劳动,独立的创造。无论新手还是老将,概莫能外。作家应当具备对文学——包括自己的作品——价值的鉴赏力。如果说,初学写作时还不能那么准确地判断创作的价值,那么,随着写作经验的丰富,视野的开扩,创作者的艺术鉴赏力实际上是在不断提高着,就是说,他们可以逐步懂得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文学的精品,因而会对自己的创作越发严格起来。这也就相应地加重了作家的艺术道德方面的责任。
人的才能有大小,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创作水平有高低,当然不必要求所有发表的作品都成为传世之作。但是,倘若为谋利或迎合小市民趣味而随意降低创作水准,以粗制滥造欺蒙读者,甚至用不正当的手段从事“创作”、发表作品,那就明显地背离了艺术道德。还有种种不顾质量,只求发表的作风,都可以说是轻率的、不负责任的表现。中外许多作家成名之后依然“高价”征求批评、精益求精,其自知之明十分感人。相形之下,我们应当发现自己的浅薄。鲁迅先生一贯主张写不出时不要“硬写”。他曾打算写一部以杨贵妃为主角的历史小说,还到西安作过实地考察;为了写一部反映红军生活的小说,他也认真搜集过有关材料,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鲁迅认为自己创作准备不足,而搁了笔。有的作家,将自己的不成功之作烧掉,这在世界知名作家中也不乏其人。
笔者绝不主张随便焚稿。但我似乎看到那吞吐着纸屑的火焰仍在燃烧,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的意味,一种至今仍值得赞美的艺术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