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阳关道”的新起点——访问贵州农村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6
第2版()
专栏:

“阳关道”的新起点
——访问贵州农村的报告
本报记者 姚力文 许西记
在贵州农村,随着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一些生产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出现了由农业科技部门担任指导,以农科户为骨干,以广大承包农户为基础的新的生产指导系统。贵州省委从本省的实际出发,提出走“包”、“兼”、“专”、“联”路子的设想。目前大多数农户正处在“兼”的阶段。贵州农村的变化,检验了人们的思想。昔日被认为正确的某些传统观念破除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贵州广大农民选择包干到户责任制,起初是急于摆脱“吃大锅饭”的困境,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当时曾有人担心贵州农民从此走上“独木桥”,大有危险。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获得一个新的认识,包干到户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从本省的实际出发,发展山区农业新路子的新起点,是走社会主义“阳关道”的新起点。
新的生产指导系统在形成
随着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很大变化,生产积极性很高,迫切要求学科学、用科学。先出现的是“良种热”。一下子冒出成千上万的“种子迷”。他们爬山越岭,走亲访友,四处串换良种。开阳县花力区岩脚寨生产队唐茂允,去年种了1亩7分良种稻,大旱之年亩产粮达1,300斤,收打那天,五六十个社员在田间等候换良种。群众重视良种,全省良种面积迅速增加。每引进一个新品种,往往带来一套新技术,不少农民就如饥似渴地学起来。“良种热”又带来一个“科学热”。昔日农民播种看树发芽,管理单靠“粪大水勤”;现在播种要问天气预报,施肥要看土壤酸碱了。科学种田户——农科户,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成批涌现。
一些党政领导干部,看清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趋势,把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使农业科技活动开始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在一些生产条件和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始改变了那种单靠行政组织、用行政手段催种催收的老习惯;一个以农业科技部门为指导、以农科户为骨干,以广大承包农户为基础的生产指导系统已经雏形初具,并出现了“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着农科户”的新情况。不少生产队长本身也是农科户,他们逐步学会了以自己科学种田的榜样,来指导和推动全队的生产。黔西南自治州去年发展农科户5,065户,并以农科户为纽带,组织起一个新的群众性的农业技术推广网,使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去年全州80万亩水稻,有41万亩参加了技术协作和丰产竞赛,水稻总产比前年增加12%,打破了25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到5月底,全省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农科户有13万之多,这些农科户一方面从科技部门接受新技术,承担科学实验项目,一方面向周围群众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带动了一大片。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在这个新的生产指导系统中,发挥着“二传手”的示范、鼓舞和组织作用。他们有些在粮食生产上创了高产,有些在多种经营上闯了新路。科学技术通过他们的应用推广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他们的成果和经验又直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
这个学科学、用科学的新潮流,推动着干部工作方法和作风的转变。不少党、政领导干部深感不学科学、不懂技术,难以继续指导农村工作,正努力从过去的“一抓根本二抓纲(阶级斗争)”和“一批二斗三罚款”的那一套,逐步地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普及科学技术为重点的工作轨道上来。湄潭县庙堂公社去年遭大旱,造成水稻减产。但小湾生产队农科户陈庆禄的六亩一分田(系习惯亩)却取得单产1,600斤的好收成。公社党委书记胡先荣来到陈家登门拜师,陈庆禄讲了一整套科学种田的经验。胡先荣深受启发,认识到生产责任制大体完善之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最要紧的是要学科学、用科学。于是,公社党委对本公社如何学科学、用科学,作了较深入系统的调查,并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公社党委重视发挥象陈庆禄这样的乡土人才的作用,还帮助他们建立了公社农民科普协会,陈庆禄和另一老农当选为副理事长。协会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技术交流和咨询活动。
新的生产指导系统在形成,干部作风在转变,这是肃清左倾错误影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农业的一个良好开端。
走包、兼、专、联的路子
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发展趋势如何?新的路子怎么走?贵州省委从本省经济水平低、社队企业少的实际出发,提出走包、兼、专、联路子的设想。当前,大多数农户正处在兼业阶段。
包干到户以后,社员家庭出现分工。首先是妇女较普遍地从种植业上解放出来,饲养牛、猪、鸡、鸭和管理家务。主要劳动力在“双抢”和“三秋”大忙季节投入粮食生产,其余时间因户制宜从事多种经营和其它工副业生产,把田间管理交给辅助劳动力。这样,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的手工业、手工艺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传统技术和经验的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在多种经营上闯出了新路,大多数农户都兼营一项或两项副业活动。
因地因户制宜地实行兼业经营,好处是多方面的:它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和资金的出路,激发了农民学技术的热情,扩大了工副业技术人员的队伍;兼营工副业的户,收入都大大超过单纯经营粮食生产的户;兼业户由于经济收入显著增加,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资金,粮食产量都比较高。一些条件好的社、队兼业户已占总农户的80—90%。据对80个县1,391个生产队的统计,除粮食外,这些队去年畜牧业人均收入达52.1元多,比前年增加15.1%;经济作物人均收入50.2元多,增加61%;工副业人均收入25.3元多,增加22%。粮食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只占37.2%。从这里可以看出,包干农户的兼业情况和农村各业发展趋势。
贵州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即使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进一步发展后,相当多数的农民为了生产生活方便,也将仍然要求保留责任田。因此,“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集中”的趋势在目前还不明显,“兼业”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但是专业工、重点户还是出现了。据绥阳县儒溪区的调查,全区有30%的劳动力从事造纸、烧砖瓦、搞建筑等工副业生产。我们访问过的思南县河东公社河东生产队社员周虎仁,是一个有文化的多面手。去年他指导爱人用科学的方法养猪。他本人和大儿子做泥水工。去年出售给国家肥猪10头。今年已交售给国家三头,计划全年交售20头。下半年准备再喂300只鸡。去年他家养猪和做泥水工的收入就近4,000元。这里的干部说,周虎仁一家去年的收入,相当于过去全队一年的收入。象周虎仁这种有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商品率的重点户,正从贵州各地农村涌现出来,对群众学习专业技术,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经济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所谓“联”,是指工副业经营项目上的联合。当前出现的,多是农田种植、家庭养殖、手工编织以外的男劳动力的联合。农闲时节,有些人联合搞农副产品加工,有些人联合烧砖瓦,有些人联合搞建筑,因地制宜,人尽其才,自愿互利。这种联合,目前还是松散的,临时性的。但它已经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黎平县龙安、德顺公社有十八户社员在信用社大力支持下,利用本地竹林资源,办起了三个玉兰片加工场。从3月底到4月中的一个半月里,加工玉兰片98担,纯收入14,520元,户均806元。这样做既解决了劳动力出路问题,增加了收入,又为国家提供了出口商品,增加外汇收入。象这样协作和联合的组织,全省已约有4万多个。
包、兼、专、联的出现,使贵州形成一种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构。包、兼、专、联,取决于农民的自觉自愿和经济上的互利,而不是上级的行政命令。它以开发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因而,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会使农民更加富裕,同时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分工的发展,更高水平的经济联合体也将会涌现出来。
传统观念在打破
贵州农村的巨大变革,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全面的检验。经过三年的实践,昔日被视为正确的某些传统观念正在被破除,人们的思想获得进一步的解放。
集体经济的“固定模式”论已被打破,这是各级领导、许多干部和群众最显著的思想变化。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的同志仍习惯于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老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老概念来套新事物,总认为包干到户是权宜之计,把包干到户同集体经济割裂并对立起来,把调动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同发挥集体经济优越性对立起来。这些同志没有预料到,包干到户责任制会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目前农田种植业的包干责任制正日趋健全,林、牧、副、渔、工各业责任制也逐步建立起来,并通过经济、技术和供销合同把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社员自主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把承包农户同集体、同国家联系起来。实践证明,在贵州,包干到户不是独木桥,是经过多少曲折,花费不小代价,踏上了一条从贵州的省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阳关大道。
过去的一些做法,常常不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社员生活,实际上是“打富济贫”。这种在长期左倾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曾给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带来严重危害。现在,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了,鼓励劳动致富的新风尚开始形成。过去是上边片面提倡一大二公,下面形成了一股平均主义风气。生产队稍一富裕,就急忙去扩大积累,或搞一平二调;社员户稍一富裕,就被视为“新富农”、“暴发户”。结果,那些有文化、有技术、善经营的农民积极分子,总是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与打击,弄得“穷不想富,富不敢富”。放宽政策以来,“怕分化”仍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针对这种情况,贵州省委反复教育干部,一定要划清公有制基础上富有程度的差别和私有制下两极分化的界限。要敢于支持劳动致富,敢于支持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经过三年实践,各级干部看到,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使广大农民看到了希望。过去的贫困户已有70%多摘掉了贫困帽子,剩下的不到30%的户,大多数生活也有所改善。“两极分化”并没有出现。不少干部总结历史教训,认为扶持贫困户是一定要做好的,但再也不能搞“打富济贫”、“拉平补齐”那一套了。农户之间由于劳力强弱、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的高低所形成的富有程度的差别,是符合事物发展总是有先有后的客观规律的。谁把这种差别当成“分化”,并想阻止这种“分化”,不管主观上怎么想,必然会干扰生产的发展,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
贵州省委认为,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完善生产责任制,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是当前农村工作的基本任务。劳动致富户大都在某个专业上有较大的进展,朝着生产专业化方向迈出切实的一步,应该大力支持;同时号召各级党委认真抓好扶贫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