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关于医学科研中某些问题的商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6
第3版()
专栏:

关于医学科研中某些问题的商榷
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黄大有
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从事繁重的医疗任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进行各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当前我国医学科研的主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下面就个人的粗浅体会,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1,从事医疗实践与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关系问题。在医务战线上(包括医学院校和医学科学院所属的教学医院),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兢兢业业地在直接为人民服务,他们每天要看门诊、急诊,管病房,值夜班,还要兼管教学和培养新生力量的工作。这些同志从事实验性科学研究,不论在时间保证上或客观条件上都是很有限的。另一部分同志,基本上固定在实验室工作。他们也为不断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教学水平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时间比较机动,有较多的时间看书和从事科研总结,写论文等等。后者虽是少数,但就从事科研的条件上来说较前者好的多。目前,在医学院校中有关晋级依据上,明确规定“曾发表过什么论文和著作”;却没有规定“曾抢救过多少危重病人,曾治好了多少病人”等。至于服务态度和政治表现的标准则都是一样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医疗”的倾向。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有些同志从思想上,不愿从事直接为病人服务的医疗临床工作,而愿意从事间接为病人服务的科研工作。我们说,科研是推动生产的动力,但从领导思想上应明确,不论从事科研、实验室工作,还是从事第一线医疗工作,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对长期坚持在临床第一线的同志,不仅在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以及业务成长等各方面,给以关心,并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在晋升问题上也应该有与长期在实验室从事科研的同志,同等对待的措施和指标。
2,在医疗单位坚持第一线的同志从事科研工作的问题。从表面看来,长期坚持在医疗第一线的同志要从事科研工作,时间是很紧张的,但实际上这些同志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疾病好象是知识的海洋,人对疾病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的,再高明的大夫也不可能对所有疑难重症的诊断百分之百的准确。他们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会感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愈来愈多。这样,就可以通过医疗实践,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的科研课题与思路。反之,如果长期不参与医疗实践,科研的思路也会愈来愈窄。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安排得当,从事医疗实践工作的同志,应该能够、也必然能够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科研成果来。这里并不排斥把临床医疗工作与有关实验室相结合的问题。
3,要在思想上认真解决社会主义大协作问题。目前,某些医学院校、医疗单位、科室和专业组,在“振兴中华”精神的鼓舞下,想争取多作贡献,这是极好的现象,也是当前的主流。但在这个主流掩盖下,也有的科室、专业组和某些个人,想把自己的“小天地”搞得“成龙配套”而争外汇,要设备。在同一单位里,本来一个进口的设备不论放在什么科室或专业组,应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下,充分发挥该设备的作用,使它能最大限度地为人民卫生事业服务。但有的单位却不是这样,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设备(尤其是较贵重的进口设备)看成“一家独占”,“唯我独有”。在得知兄弟单位、别的科室或专业组有困难的情况下,也不愿主动伸出支援之手,宁肯让仪器设备闲置。这怎么能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呢?因此,目前我们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材,添置必要的先进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解决社会主义大协作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应提倡互相支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具体地说,就是有条件建立“中心实验室”的单位,应根据其条件建立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完整的“中心实验室”。不能建立这类“中心实验室”的单位,应在空间、设备、药品和试剂、以及人力诸方面,打破专业组界限,打破科室界限,甚至打破单位界限,主动并热情地支援其它单位。只有这样,才能既节约了国家资金,又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