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实行文化下乡 屯留的“乡村文化”报和“文化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12-20
第4版()
专栏:

实行文化下乡
屯留的“乡村文化”报和“文化棚”
孙克明
屯留自去年开展翻身运动后,文化活动也随着有飞跃的发展特别是群众歌谣、快板、戏剧的创作和活动。但就整个文化活动的范围来说,大半仍只局限于学校,还不能说已经深入到农村中的每个角落,深入到群众中去;经验也没有很好地交流,群众的创作运动也没有进一步普遍地开展,已经创作出的作品,也因为没有发表的地盘,而得不到推广。为此,在今年年初特创刊“乡村文化”小报和创设“文化棚”。实行以来,半年中获得很大成绩,特在此介绍。
“乡村文化”报
为了使文化下乡,为广大群众所有,和交流经验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得以提高,必须使群众有自己的文化园地。但对此都没有经验,怎样搞法呢?为了集思广益和试验,在年前召集了城关的文教界座谈,大家说可以利用文化书店的石印试办一不定期的小报刊,由小到大随办随看,成功了再说,名字就叫“乡村文化”。这个意见都同意,当时恰巧正当要搞年关娱乐,所以第一期的内容,就以小调、歌谣、快板、对联、小型秧歌剧为主,以推动年关娱乐。经费暂由文教科和文化书店垫出来以后再说:半月后,在年关出刊了。出刊后,首先给各区村、机关学校赠送一份,征求意见。结果反映很好,当下就有很多人写搞来,并表示自己一定帮助使它坚持下去。于是就把这些搞件(多半是文娱创作),专门出了一本五十多篇的年关娱乐小册子,分送到各村去,立即得到更大更普遍的欢迎。年关后接着是参军,“乡村文化”这时就专门反映参军工作,对参军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又获得政府领导方面的拥护,政治部说:“乡村文化”是屯留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论如何不能中途停刊了。
现在接着办下去是不成问题的了。因此正式成立“乡村文化”报社,社长郝金堂,并由小学教员申枝选、冀岗专门负责编排,确定为定期的七日刊,经费由政治部、政府、银行捐赠出一笔生产基金、和文化书店一起搞。
半年来,共出了三十二期,每期都根据全县当前的工作定出中心和小社论,还有解放区与国际国内的大事,对于工作很起了推动领导的作用。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大家办大家看。现有通讯员五百余人,分散在全县各个角落,随时反映各处的群众活动。在语言和形式上,纯粹是土言土语,看得懂听得懂;形式上多半是短小精悍的短文和歌谣快板,长的就转“岳北人民报”或其他报刊。所以通讯员说:“不用也不怕。”交了“乡村文化”就等于交给了大报社。在编排和内容上,既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又活泼醒目。有“光荣台”“文摊”“文艺”“市话”“信筒”“小广播”“资料室”“小医院”“国际国内新闻”……等,使每个人都可找到他需要喜好的东西。目前这个小报不仅流行于全县,而且在太岳区各县和各机关里都订的有,并且附近各县还有村干部直接给“乡村文化”寄稿。
半年来除获得以上成绩和经验外,他们还编了很多书。如“跟上共产党走”“三英雄”“怎样反特”,“屯留翻身经验集”等,在文化活动上,有了“文化扑克”“看图识字”小册子,还印刷了年画、漫画。半年中共印书一千本以上。
文化棚
为了使文化活动的各部门互相配合,使高台教化与低台教化相结合,在县剧团——河、麟山两个剧团中,各设“文化棚”,也就是流动图书馆。里面有各种农村应用书刊,有鼓书、快板、讲故事等宣教活动。每到一处演出,有专人负责,在未开戏前,利用观众没事进行宣传、卖书、讲书、让群众阅读。这种做法很有成绩。如卖书,麟山剧团在吾元出演时,三天就卖了一万多元的书,比城里文化书店七天卖的还多。两个月内共卖了九万多元。特别是在演出前做宣传活动,说快板,唱鼓词,最受群众欢迎。如河剧团在鲍店说书,听的有一千多人。麟山剧团在吾元说大鼓,听的人比看戏的人还多。
另外在剧团内部,也解决了大家看书报的要求,扩大了文化生活的园地,加强了文化教育。如河剧团的小红同志,一有空就看书,三天看完了“青年修养”,在政治文化上都得到提高。如麟山剧团的李育昌同志,一向以为下雨是有神,这次看了科学常识,又听了指导员的讲解,才懂开下雨的道理,不是有神。
因为“文化棚”在文化下乡工作中得到了显著的成绩,同时扩大了农村剧团的工作和活动的范围,使其更加适合目前解放区农村的需要,太岳文联特赠河和麟山剧团:“高台教化配合低台教化的先声”奖旗各一面。以进一步在他们已创造出的成绩和经验之上,在全区普遍展开“文化棚”运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