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歌声美,心灵更美——记天津歌舞剧院演员于淑珍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7
第5版()
专栏:

歌声美,心灵更美
——记天津歌舞剧院演员于淑珍同志
于淑珍是天津歌舞剧院女高音独唱演员,是全国音乐界和广大听众所熟悉的优秀歌手。她的歌声美,心灵更美,处处以党的文艺工作者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尊敬。
严肃从艺 勤奋学习
于淑珍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歌唱家的,她没有进过专业学校,也没有得到过名家的专门指导。决定她成长的因素,除了党的关怀和哺育外,就是她自己的严肃从艺,勤奋学习,在实践中磨练,在探索中提高,多方求教和孜孜不倦的努力。
二十多年前,于淑珍在一家化工厂当工人。1956年天津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时,她演唱了一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美丽的姑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她被调入天津歌舞剧院,开始什么也不会,连谱子都不认识,排练时要一句一句地教。她深深地认识到,要当好一名人民的演员,光嗓子好不行。她横下一条心,下一番苦功夫,练习基本功。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音乐理论,虚心向老同志求教,反复揣摩歌曲的情感处理,倾听来自观众的意见,把听众寄来的信件,当做一面镜子,用以鞭策和鼓励自己。她在逐渐认识了自己的嗓音特点之后,又开始了在挖掘我国民歌和民族发声技巧方面的努力。她学习过京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曲艺、皮影和其他地方戏曲,从这些姊妹艺术当中吸收营养,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素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样刻苦的努力,她逐渐形成了自己以抒情见长的演唱特点。观众评论她的演唱是“高如行云,低如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目前她是剧院演出场次最多和担负业务工作量最大的演员之一,她不但在国内许多省、市演出,而且还几次到国外访问演出,受到外国朋友的赞扬。她演唱的《社员都是向阳花》、《李双双小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浪花啊,浪花》和《漓江谣》等歌曲,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和传唱。
于淑珍除了独唱外,还是一名优秀的歌剧演员。从1959年以来,她先后在《向秀丽》、《洪湖赤卫队》、《江姐》、《刘三姐》、《煤店新工人》、《宦娘》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她所精心塑造的许多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淑珍有了广泛影响之后,一直能够冷静地对待这些来自各方面的赞扬和荣誉,把它变作鞭策和鼓励自己前进的力量,更加谦虚谨慎,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近年来,她除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之外,又和关牧村等同志合作,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南,最近又在广州、深圳和武汉,完成了大量的演出任务,并为中央和全国许多省市的电台、唱片社录制了大量的唱片。
人民演员 要为人民
于淑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的演员,又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艺术观。应该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时刻不忘记为他们歌唱,给他们以自然的、真实的和艺术的美。”她就是这样首先想到“我是共产党员”,去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她认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必须用我们民族的风貌和感情,以及严肃的作风、认真的态度去影响观众,去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因此,她在曲目的选择和舞台的表演上,都很注意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影响。多年来她很注意挖掘优美的民歌和健康的抒情歌曲,力求以真正的艺术去赢得观众。她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向,坚决走党所指引的文艺工作者与新时代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无论下乡、下厂、下部队,她都是带头参加,自觉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并从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艺术水平。
有一次,剧院到农村去演出,领导上知道她当时身体不好,决定叫她留下,但她坚持要去。到了农村,她不但积极参加演出活动,还帮助舞美队装台、拆台、运道具。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门串户,到社员家里访问和举行“炕头音乐会”。当她听到给演员做饭的社员和几位离不开家门的大娘没有看到演出时,就拉着乐队的同志一起赶到伙房和大娘们家里去演出。
一次到大港油田演出,由于途中的颠簸和紧张演出的劳累,她的嗓子嘶哑了,连说话都感到困难。石油工人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节目的热情深深感动了她,她不顾嗓子的肿痛,坚持了演出,而且只要工人们欢迎,她就尽力多唱几支歌。一位工人在寄给于淑珍的信中写道:“您唱的歌既优美,又朴实健康,激励我们鼓足干劲多出油,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
去年,于淑珍和关牧村到青岛市演出,演出地点安排在纺机俱乐部,整个纺机俱乐部就象过年一样热闹。近年来于淑珍曾先后三次去青岛演出,观众印象很深,这次安排的剧场,又是个近万人大厂的俱乐部,定的场次少,满足不了要求,厂内的工人都要求看演出,急得售票处负责人东躲西藏。鉴于这种情况,于淑珍牺牲了白天的休息时间,积极和其他青年演员一起,深入到每个车间去进行慰问,使全厂工人在不到三天的时间里,都看到了演出。
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在艺术团体内部,首先需要恢复和树立起优良的道德风尚。
在于淑珍同志看来,要树立这种道德风尚,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她是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的劳动模范,中国音乐家协会天津分会的副主席,又是全国驰名的歌唱家,荣誉高了,地位变了,但丝毫看不出她和同志们有什么两样。不管到哪里,她都是以一个普通演员的身份出现,领导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工作,从来不争名次。在编排节目时,她总是从全局的演出效果出发,需要排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安排她唱什么,她就唱什么。
二十多年来,于淑珍同志一直和乐队合作得很好。演出时,她帮助乐队同志一道拉车运乐器;排练中,她很尊重乐队的劳动,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演出完了之后,她总是想着同乐队的同志一道谢幕,同时也表达自己对乐队的谢意。
于淑珍到外地演出时,从来不提个人要求,吃、住都和大家一样。去年夏天到南方演出,由于工作紧张,她和关牧村经常吃不下饭。领导根据群众的要求,想给她们改善一下伙食,有时给她们买些鸡蛋、西瓜等,但是,她们把这些都分给病号和大伙吃了。
于淑珍除了担负主要的演出任务以外,总是抢着去参加一些装台、拆台、装车和运景等工作。去年在南京演出的最后一天,领导宣布第二天早晨8点全体演职员到剧场装运道具,同时又通知于淑珍,9点钟在招待所接待太平洋广播公司的同志联系录音事宜。按理说,中间只隔一小时,从招待所到剧场还有一段路,完全不必去剧场了,可是于淑珍仍然提前赶到剧场,和大家一起,把道具装上汽车之后,她才回到招待所商量录音的事。
“是家不称家”,这是观众对于淑珍的赞美。一般凡属全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并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又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音乐工作者,都可称作音乐家。事实上于淑珍早已是大家公认的歌唱家了,可她却要求不要这样称呼,凡记者采访时,她都声明,不要称她“家”,在外地也公开请求大家,不要称“家”,在演出的节目单和报幕词里,她也不主张对她个人进行介绍。她只承认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每当新闻界的同志来访时,她总是要求记者多采访和报道一些青年演员,而不过多地谈自己。
她非常关心剧院的演出,遇有演出时,即使是自己公休,也要到剧场看看。有一次,是她休息的日子,她来到剧场,正好有一个青年演员未到,她便立即抢装上场,使工作未受影响。她对待工作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在歌剧《宦娘》中,她演女主角良恭,和她同演这个角色的第二组演员,是在戏中扮演过场丫环的年轻的同志。每当第二组换戏的时候,于淑珍便主动地去扮演过场丫环,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戏,她也认真对待。“主要演员跑龙套”,这是不多见的,但对于淑珍来说,这又是很自然的事情。
提携青年 主动让台
于淑珍把帮助和培养青年演员,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对青年演员亲如姐妹,经常在政治上、艺术上和生活上给予热情的关心和帮助,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舞台经验传授给他们。她经常说:
“人总是要老的,要承认这个事实,给青年演员创造条件,使我们的文艺舞台上多出现一些群众喜爱的、有一定影响的演员,这样,有利于党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老演员,应该想到这一点。”
平常,她很注意青年演员的业务情况,演出时也经常从侧台观察,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来。关牧村刚调到剧院的时候,很想学习一下歌唱家们的表演技巧,于淑珍恳切地向她指出,每个演员都应当有自己的风格,你原来那种沉稳、朴素的演唱特点,群众很喜欢,不要随便改变它。关牧村虚心地接受了这个意见。
于淑珍认为,作为一个人民演员,应当讲究戏德,要能容人、让人、团结人、尊重人。关牧村到剧院后进步很快,对此,于淑珍心里非常高兴。她为了多给关牧村一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主动向领导提出把“压台戏”让给小关。关牧村得知以后,感到压力很大,她诚恳地说:“于老师,还是你来压台,我年轻,进院时间短,还得好好学习。”于淑珍却亲切地对她说:“二十年前,当时的老同志为我让台,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为你让台,这是个自然规律。我相信再过二十年,你也会为那时有才华的青年演员让台,这是我们文艺事业发展的规律”。“于淑珍让台”的事传出后,全国许多报刊、杂志都争相介绍,夸赞于淑珍的风格难能可贵。
于淑珍想方设法地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条件。在青年演员演出时,从每首歌的唱法、动作乃至曲目的排列顺序,她都帮着一起出主意。所以象关牧村、侯文菊等这些在近年来进步比较显著的青年演员们常说:“我们的进步是和于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
于淑珍就是这样一扫“宁可台下让一丈,不可台上让一寸”和“同行是冤家”的旧俗,满腔热情地把培养和提携青年的工作,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的。
“生我是娘 教我是党”
每当报社、电台、电视台记者问到于淑珍是怎样走上专业文艺道路的时候,她总是激动地说:“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的‘生我是娘,教我是党’的两句唱词,既道出了英雄对党的感情,也说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是党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演员的。”
于淑珍同志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共产党,她是不可能走上文艺舞台的。从一名工人到一名演员,在这个过程中,倾注了党的培养和领导的心血。在她调进剧院初期,是党教育她懂得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在业务上给她创造了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加上老演员的热心帮助,细心引导,才使她日趋成熟。她经常对人说:“党和人民给了我艺术,我要把艺术还给人民。”
于淑珍同志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朴素大方的作风。她经常接到一些来自观众的信件,其中大部分是农村社员和学生写给她的。前些年,她无论多忙,每周总要抽出半天时间尽力回信。有的在信中向她要歌,她就抄好歌片给对方寄去,有时还买些音乐书籍寄去。有的找上门来求教,她都耐心地进行辅导。她说:“观众给我们写信、要歌片、讨论问题,是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我们每回一封信也和演一场戏一样,都是为观众服务。”近两年来,外出任务多,来信也越来越多。有时出去两个月,积压的几百封信来不及一一回复,对此她深感抱歉和内疚。
于淑珍今年四十六岁了,从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角度来说,她也已经年逾中年。但是,为了不辜负党的培养,不辜负广大听众的期望,她正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工作着,她不但在艺术上继续攀登高峰,而且在思想作风、劳动态度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天津市文化局党委宣传处、天津歌舞剧院、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