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要有一个“生活的储藏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8
第8版()
专栏:答读者问

要有一个“生活的储藏箱”
谢 添
问:您提到演员、导演都要有个“生活的储藏箱”,能不能请您详细谈谈?
答:“生活的储藏箱”是个比喻。我觉得不但编剧要深入生活,导演、演员也要深入生活。生活是艺术的生命,木之本,水之源。缺乏生活,不管化装如何形似、语言造型如何准确,动作模仿如何形象,总给人以格格不入之感,不真实,少神韵。一个导演要驾驭全片,对影片内容的背景、社会风尚、人情世态等等都要有全面了解。一人导演,万千观众,什么能人没有?一出纰漏,明眼人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甚至会出笑话。即使一个有丰富经验的老导演,也在所难免。所以,我认为每个演员、导演都要有一个“生活的储藏箱”,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积累。我扮演电影《六号门》里的马金龙,就从“箱底”翻出了小的时候在天津耳闻目睹的身上刺花、称霸一方的“青皮”的形象。扮演《林家铺子》的林老板,脑子里就出现了少年时代所接触熟识的几家广东、浙江的买卖人。解放初期,我在东北一个农业合作社深入生活。一天晚上突然接到电话,要我连夜赶回鞍钢。我到一个小车站去上火车。当时这个站上只有一位白发霜须的老人值班。他又卖票,又剪票,又打红绿灯,还代卖香烟糖果。我对他的工作精神打心眼里佩服。那时候就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他搬上银幕。于是我就暗暗地记下了这个风雪之夜、偏僻的小火车站的场景和这位老人家。一直把它在“储藏箱”里放了好些年,最后在导演电影《锦上添花》时,才了结了多年的宿愿。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应当交游广、多爱好、细观察。平时不妨广交七十二行朋友,熟悉各行各业人物的职业特点、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电影就是反映人的生活、斗争的,是让人看的,不熟悉人怎么行。爱好广泛点,恐怕也是职业的需要。我这个人爱运动,好看球赛,有时也玩玩篮球、乒乓球,游游泳。从小爱听京戏、评剧、梆子、曲艺,爱看杂耍。也结识了不少体育界、戏曲界朋友。小时候还学过几天画,解放前在上海报刊上画过一些漫画,抗战时在大后方还以画电影广告画谋生糊口。艺术都是相通的,这些爱好和交游,在导演影片时都起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要作有心人。不妨把你的眼睛当作摄影机的镜头,把生活中的“场景”一张张拍摄下来,“底片”留在脑子里,用时可以随时“冲洗”。马路上有争吵,你也可以凑上去看看,不是去起哄,而是观察人。看一看争执双方的表情、旁观者的神态,不同行业人的反应,男女老少各持什么态度。到人家去作客,可以留心一下家庭摆设,推断一下主人的情趣、性格。就是当你在饭馆里等饭的时候,也可以把窗口作为一幅镶嵌起来的景物画来欣赏,从不同角度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把它默记在心,说不定那一天选场景时,它会一下子跳出来,被你搬上银幕。日积月累,锲而不舍,就会提高表演、导演的质量。
目前,我们银幕上出现了不少新人,可说是才人辈出,群星争辉。但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往往演城市人的演不好农村人,演知识分子的演不好工农兵,演文静的不善于演泼辣的,演豪放的不善于演柔媚的。反之亦然。这恐怕还是艺术素养不够,生活不够。一个演员、导演,不能满足于一片一戏的成功,要永远拜生活为师。人不能吃一顿饭管一辈子,要一日三餐;花草要经常施肥浇水,才能常绿常艳。艺无止境,生活中的财宝永远开采不尽。要时刻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土壤中摄取营养,使艺术的花朵永不凋谢。
(李延祜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