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樟木口岸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9
第8版()
专栏:

樟木口岸小记
刘波
车过聂拉木,公路急转而下。载着我们飘过千姿百态的山峦,飘过深邃莫测的林海,从海拔5,000米高的雪峰降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珠穆朗玛峰与希夏邦马峰相吻的峡谷之中。中尼边境上的樟木口岸,已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樟木口岸是西藏边境的一座小镇,以出樟木多为名。藏语里有邻、近的意思;尼泊尔语称此为“卡萨”,意即收税的地方。原先这里归聂拉木宗(县)管辖。1972年,正式建立县一级的樟木口岸,归日喀则地区所辖。由于中尼公路的修通,这个不为人们所知的地方便日益繁荣起来。
这是一座小山城,也可以说是小山庄,世代居住着藏族、夏尔巴人。人口总共有800多。一幢幢木的楼、砖的楼矗立在45度左右的山坡上。山上是树,海一般多的松柏、云杉,珍贵的樟、楠、青?,还有满山的翠竹和杜鹃花。山下河谷里是一片片梯田。这里海拔只有两千米,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温暖,雨量充沛,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绿色的山林,艳丽的山花,同远处那皑皑的雪山相映,使人觉得这里仿佛是童话一般的世界。
口岸的对面,就是友好邻邦尼泊尔的国土,两山之间一条湍急的河流常年奔泻,哗哗的咆哮声震荡着整个口岸。800公里长的中尼公路在这里打弯,通向连接两国领土的友谊桥。这个弯,就成了口岸的街道。
我们沿街而行。路旁矗立着一些刚刚竣工的楼房。四层的友谊宾馆,设备齐全的医疗大楼,庄严的海关……一座座都那样别致考究。街上不时地遇到微笑的人们,盛装的夏尔巴姑娘、淳朴的藏族小伙,还有赤着脚、身穿短裤、头戴伊斯兰船型帽的尼泊尔边民。公路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三三两两的妇女有的在洗衣,有的在淘米。国营商店里,许多人在兴致勃勃地选购着从祖国各地运来的商品……
忽然,路旁传来一阵笑声,哈,原来是一个坐满顾客的小酒店。酒店的女主人,一个三十多岁的夏尔巴妇女热情地把一小桶飘着淡淡酒香的玉米酒端送过来。酒很浓,度数不大,味也很正,是自制的,如同江南的米酒一般。四周的顾客也都热情的招呼我们。别看这酒店只能坐十几个人,还是个小小的国际餐厅呢:边境的居民们自由来往很方便。女主人也坐在我们附近,一边照料着,一边和我们这些南来北往的人攀谈。
她穿着一件藏族式的长袍,脸很白。手上除了对银镯外,还戴着一只明晃晃的手表。最使我吃惊的是,她竟戴着两只纯金的耳环。由于重,把耳垂上的孔都坠成了长圆型。看看四周,人们的穿着都那样齐整,都戴着手表,夏尔巴妇女都戴着金耳环。
女主人见我看着她的金耳环,笑了,神采飞扬:“没想到吧!金耳环是我们夏尔巴妇女普通的装饰。你若有兴趣到我们立新村去看看,就会发现,金耳环算什么?现在党的政策好,夏尔巴人家家都富了。”
说到这,在座的人们都笑了。笑什么?是为自己的今天高兴?还是笑我们这些从北京来的人大惊小怪?
笑声未止,又走进两位尼泊尔客人,朝大家打过招呼,又冲我们腼腆地笑笑。坐在我身旁的一位来自拉萨的藏族青年医生告诉我:“这是弟兄俩,来这看病,有两三天了。到口岸医院看病的80%是尼泊尔的边民,都不要钱。根据国家规定,藏族、夏尔巴人群众治病也不收钱。”
看来,哥俩明白了我们的交谈,连连伸出拇指。
周围又是一阵畅心的笑。
有人看了一下表,说:“得走了,电影快开演了。同志,你们看过了吗?《喜盈门》新片子!”
笑声又随着他们向外飘去。
当我们又走在小镇的街上时,樟木口岸已经笼罩在茫茫的夜色中。
许是《喜盈门》里的什么情节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吧,一阵轻快的笑声从半山腰传来,在崇山峻岭中回荡,久久地回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