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京报》和送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09
第8版()
专栏:

《京报》和送报人
杨宝华
《京报》正式成为一种报纸的名称,约在清雍正年间,即公元1723年至1735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说:“据北京报房中人言,清初有南纸铺名荣禄堂者,因与内府有关系,得印《缙绅录》及《京报》发售。时有山东登属之人,负贩于西北各省,携之而往,销行颇易。此辈见有利可图,乃在正阳门外设立报房,发行《京报》,其性质犹南方之信局也。”附图即当时《京报》的送报人。当时在京开设报房者多为山东人,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皆由内阁发报房印刷,送至各官宅铺户,每日一换,按月给钱。雍正以后,直到光绪年间,《京报》日渐流行,虽然不是官办的报纸,但消息多来自官方,又由内廷特许刊行,可以说是半官方的出版物。在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的特权已经开放,因此北京正阳门外的报房有“天会报房”、“天辅报房”等10多家;都是刊印以《京报》为名的报纸,内容大同小异。其时我国各通商口岸,已经陆续有民营报纸出现,但是《京报》仍然是最重要的报纸。
《京报》的形式是长方形的小册子,用木刻宋字体,活字排印而没有书边或中行线。《京报》内容分为三部分:首为“宫门抄”,是宫廷的消息,包括重要的委任命;次为“上谕”,是皇帝敕命和公告;又次为“奏折”,是群臣的奏议和报告。
《京报》是按日发行的报纸,因阁抄须在下午发布的缘故,通常是在黄昏时间出版,好象一种晚报。
在光绪年间(十八年)到宣统三年,有些报房,将几天的《京报》汇订发行,而别称之为“谕折汇存”,“华制存考”等,和以前的邸报差不多。当时的《京报》没有所谓的版权,所以南方的报纸经常转载其中的消息。例如上海的《申报》等。苏州等地还有人翻印《京报》销售。
《京报》自1911年清政府覆亡后便停止刊行。现在北京图书馆入藏的有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的《京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