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阅读
  • 0回复

“国会街”今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1
第5版()
专栏:

“国会街”今昔
许长山
“国会街”,在北京新出版的市区图上已经找不到了,它就是现在的宣武门内西大街。在五十年代,宣武门以西,靠城墙的那条破旧狭窄弯曲的街道,就叫国会街。现在新华通讯社所在的大院,就是原国会街26号。
为什么叫国会街?原来在二十年代前后,这里是资产阶级民主制设的参众两院的所在地。新华社门口向东原有一条小胡同,叫众议院夹道,当时的众议院就设在现在的新华社院内,参议院则设在原音乐附中、现在的新华社印刷厂院内。参议院内的旧建筑大都已拆除,现在还剩下一两座小建筑,众议院内的国会礼堂及圆楼建筑等,都还完整无损地保存着,现在是新华社的大礼堂及办公用房。大礼堂就是当年国会参、众两院开会的地方,圆楼是当年北洋军阀几个“总统”召集议长们开会的地方。这两处建筑已被北京市西城区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
宣武门及国会街这一带,原为金中都城东北角,元大都城西南角,明、清时代为内城和外城的交接处。新华社的大院,在明、清年间,为专供皇室食米用的碾房,后改为象园,最多时,这里养过上百头大象,这些大象都是远从南方运来,进西便门,过一小桥,到象园,这一段大象经过的道路,就叫象来街。解放后,在建设中,曾发现有汉白玉小石象一尊,大象骨头若干批,及专为大象洗澡而修建的水池大青石条若干。
在宣统年间,这里改为“财商学堂”,北洋军阀时代,在这里设众议院,曹锟等几个短命的“总统”,就是在这里选举的。大礼堂及圆楼均建于民国初年。座椅上有五星图案,原为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礼堂有1,100多个座位,楼上有包厢,在当时是少有的建筑,解放初期,在北京也是有数的几个礼堂之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在这里设东北行辕。1946年,东北行辕迁往沈阳,胡适把它要去,改为“北京大学第四院”(北大预科和出版社),直至解放。1949年初,华北大学由石家庄迁回北平,华大三部就设在这里。同年,由华大三部转交新华社使用至今。
这块地方,历史悠久,还不止于此。新华社在改建施工中,曾先后出土过一些文物。比较集中的一次,是1965年盖十层办公大楼时,曾挖出古废井八口。其中有一口井系用陶瓷井圈垒砌而成的罕见的古井,北京文物队判断为汉代古井,其它为元代、五代古井。
解放后,国会街26号,即新华社社址所在的新华园内,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先后新建和翻建的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比原有建筑面积增加了两倍多。至于原来的国会街一带,变化则更大,那时紧靠城墙的一条仅有八米宽的柏油路,已被一条宽48米的水泥路所代替,沿原来的城墙下面修建了环城地下铁道,仅在国会街这一段路的两旁,最近四五年内,就先后竖立起10到15层的公寓大楼20多座,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
亲爱的读者,当你看到解放前在国会街26号拍下的这张照片,那紧闭的铁大门,“罢工”的大字,森严的岗亭,衣着破旧、表情呆滞的小孩,这一切难道不能把你带回到旧中国的苦难岁月的追忆之中?再看看现在的宣武西大街的照片,你又会对祖国的前景有何感想?(附图片)
这是解放前的国会街26号“北京大学第四院”。
这是现在的宣武门内西大街。      孙文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