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上海第六织布厂技术革新创新路 电子计算机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2
第2版()
专栏:

上海第六织布厂技术革新创新路
电子计算机带来良好经济效益
本报讯 记者林钢报道:上海第六织布厂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全厂464台喷气织机进行监测,促进了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使喷气织机的平均效率由89.1%上升到95.5%,每台织机的单产(折合成标准品)从原来的每小时7.7米,上升到8.6米。产量跃居全国同类产品之冠,质量也创造了本厂历史最好水平。每年净增税收和利润23.6万元。
织布六厂在上海是以大搞技术革新而闻名的先进单位。近年来他们越来越感到,依靠手工和机械搞技术改造,有局限性。喷气织机效率在达到89%以后,出现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很难再上去。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该厂于1979年9月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使喷气织机生产过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电子计算机每隔2秒钟对全厂每台织机进行一次监测。并随时将采集到的50多种数据:生产品种、产量、织机效率、车速、经纱纬纱断头、停车次数和时间、经纱存量、挡车工的劳动强度和操作水平……或通过打印报表,或显示于电子屏幕,直接与管理和操作人员见面。
管理人员进车间,第一件事就是到机房看报表,详情完备的数据,使管理人员对车间生产情况了如指掌。哪是低效率机台,哪台车停台,原因何在,机修工看了报表便一目了然。从而改变了机台“有病拖着跑,无病硬开刀”的不合理现象。该厂的低效率机台从原来的15%下降到了3%左右。
刚开始安装电子计算机时,有些工人不了解,说:“往后,接个头多少时间,一天上几趟厕所,都要受到监视,这不是成了电子‘监工’了!”现在他们看到电子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公平、准确,没有水分,尤其是不掺杂个人感情,铁面无私。他们夸赞计算机是“电子包龙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