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这里的城乡差别在缩小——访威海市卫星小集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2
第2版()
专栏:通讯

这里的城乡差别在缩小
——访威海市卫星小集镇
本报记者 商 恺 张平力
近几年,随着威海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它周围的6个公社的小集镇,也日益繁荣起来了!
(一)
到这些小集镇去看看,人们会感到振奋和鼓舞:狭窄弯曲的土道正在变成宽阔笔直的柏油路;设计新颖、色彩明丽的高楼正在代替陈旧、灰色的矮屋;博敞堂皇的新式影剧院代替了昔日广场上的土戏台和挂幕架;落地式大玻璃面的商品陈列窗换走了杆挑绳挂的小商摊。饭店、旅馆、银行、邮局、照相、修理、服装及各类门市部已经连成一片;公共汽车和短途客车,来往于这些小集镇和市区之间。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它们还要变得更好。可以想象:如果我国数万个农村小集镇都能达到这个水平,城乡差别不是就大大地缩小了吗,那时我们国家将会拥有多么雄厚的实力!
威海市卫星小集镇的发展,是威海市尽心竭力扶植,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结果。七十年代初,威海市在发展城市工业中遇到了劳力不足的矛盾。为了保持工业发展速度,威海市大胆实践,从城市工业产品扩散,逐步把一部分生产工序和零部件加工放到周围农村社队,开始摸索出了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的力量,实行生产协作“一条龙”、以产品为中心的经济联合、产品“脱壳”等一整套城乡结合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威海市的这套做法,带来了一系列好处:一方面,城市工业生产获得了持续发展。从1975年到1981年,全市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4.4%,工业利润平均每年递增22.5%;从1970年到1981年,全市工业上交国家的税利,等于同期国家投资的9.52倍。城市工业的发展,却并未带来那种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宅紧张、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的弊病,城市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万人上下。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结构改变了,集体经济发展和社员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现在威海市农村从事工副业和多种经营的劳力,已占农村总劳力数的71%,大队工副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2.6%,农业商品率达到75%。全市农村集体积累平均达到52.8万元,一个农村劳力年平均收入742元,比威海市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多65元。全市90%以上的农村大队实行了免费或半费医疗,75%的农村大队实行了劳保制度;农村儿童的小学教育一律免费。几年来,农村集体经济为小集镇建设投资共达2,000多万元,6个公社小集镇成为那里的经济中心、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
(二)
威海市几个卫星小集镇发展的不同经历,向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距威海市区20里的蒿泊,是6个小集镇中的佼佼者。在宽阔的柏油公路两侧,这个小集镇已经基本形成了工业区、政治文化、商业服务区和卫生教育区。早在七年前,蒿泊公社党委就预见到小集镇必将有一个较大发展,那时他们制定了一个小集镇的建设蓝图。今天这个格局,就是按当年的建设蓝图实现的。现在,蒿泊公社又在准备制定和实施新的小集镇建设规划。公社书记田峰泉说,我们不是为了搞小集镇建设而搞小集镇建设,是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生活而搞小集镇建设。他领我们去看小镇上的农贸市场。在公路一侧的公社办公大楼和影剧院之间,有一条一条狭长的街道,每条街道的入口处,都挂着一个牌,上面写着鱼市、菜市、粮油市、牲畜市、布衣市等不同名称。田峰泉说,近几年来农村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发展很快,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社员的收入比1978年增加了40元—50元,全公社的商品交流活动更加扩大和频繁了。过去这里5天逢一集,一个多小时就散,现在每逢集日,大半天还散不了,平日也常有交易活动。这样交通拥挤,管理秩序混乱的问题就突出了。给参加交易的大队、社员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我们就花了力量改造这块地方,按一类产品占一条街道的规划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小镇上的所有设施,也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建设的。
蒿泊的经验说明,建设小集镇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拿蒿泊小集镇和它邻近的田村小集镇做一对比,这个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些。田村公社是威海市诸农村公社中人口最多的公社,有4万多人。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蒿泊公社基本相当,两个公社每年从社办企业中提取的利润,都在40万元—50万元的水平上;另外,田村小集镇也建在交通要道上,并有了一定规模。然而和蒿泊相比,田村的建设格局和一些建筑设施,都稍有逊色。为什么?田村公社的同志告诉记者有两个直接原因:一,田村小集镇的位置过于靠近市区,只有8里,它的许多职能可以被城区代替,难于形成中心;二,这里不是周围农村的传统集市,集市在距城区17里的张村,农民办事到张村比到田村方便。这几年田村公社为建设小集镇多有投资,但常常迫于需要,在田村投一份,在张村投一份,无法集中使用,结果两处地方的发展都受影响。田村公社党委的同志对记者说,靠农民近,是办好小集镇的有利条件。如果把小集镇的建设重点放在离农民更近的张村,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好处,小集镇的建设水平肯定比现在要高得多。
(三)
在威海农村,社队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都相当高,广大农民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活动日益增多,他们迫切希望小集镇的建设再快一些。怎样才能快?羊亭公社的方针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坚持国家、公社、大队一齐上。我们专程访问了这个距离威海市区30多里的半山区小集镇——羊亭。这个小镇上,既有国家派驻单位投建的项目,也有公社经办的事业,而更多的,是生产大队的经营设施。羊亭公社的同志对记者讲,建设小集镇不能靠哪一家来独包、独占。公社每年从社办企业中得到六七十万元的资金,其中80—90%用来扩大农业、工副业生产和搞水利建设,只有10%左右用于小集镇建设,这点钱远远不能适应小集镇的发展要求。公社欢迎国家的派驻机构投资建设,更鼓励周围大队在小镇上投资办企事业。国家、公社、大队一齐上,我们的小集镇就会建得更快、更好。他们的办法是大可称道的。记者曾去过威海市郊另一个新兴小镇——孙家疃。它濒临海滨,周围翠山环抱,镇上街道整齐、干净,有些建筑物新颖别致……可以说相当美,但它太过于冷清,社员们很少来这里,因为它缺少周围生产大队开办的商业服务业。当然,孙家疃公社的小镇七年前还是一个大沙窝,能有今天的规模,发展也算不慢。但是它要在今后不落在其他公社后面,就不得不考虑吸收周围生产大队这支重要建设力量的问题。
威海市的卫星小集镇,一般都集中了所在公社的多数骨干工业企业。过去这些企业与公社外的经济联系多,与本公社的经济联系少(仅仅在资金、劳力方面)。随着小集镇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社办工业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比如服装、鞋帽工业企业,过去都是接受外地的加工定货,现在则增加了承揽本公社广大农民做新衣、新鞋的定货。再如建筑企业,以前都在外地承包工程项目,现在也承包本公社内各生产大队的一些建筑项目。蒿泊公社建筑队去年实现产值83万元,其中20—30%是承包本公社的建筑项目实现的。今年他们计划实现产值过百万元,靠在本公社内承包工程项目实现的比例会高于去年。这种情况在机修、木器加工、建材等类企业里已经相继出现。说明小集镇作为农村新兴的经济中心的职能在逐渐增强,它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愈益趋向紧密和多样化。可以预期,随着小集镇这种经济职能的增强,它在文化、教育、交通、政治等各方面的作用也会普遍提高。
一位在小集镇工作的普通农村干部对记者说:“俺在这里感到和在城里没多大区别,有些地方比城里还方便。”是的,威海市农村小集镇的发展,向人们展现了城乡差别在缩小的动人图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