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一把有用的钥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2
第8版()
专栏:

一把有用的钥匙
陈炳熙
常常听到一些文学爱好者抱怨:不怕读古代的文言文,不怕读翻译的外国文,就怕读那些明白如话却又晦涩难解的当代的诗和文。文言文虽然艰深,只要在念中学的时候认真学过几篇,再把“之乎者也”几个虚词弄一弄清楚,总可以弄懂文章的意思。外国文艺作品,只要译笔过得去,读起来一般也没有多大困难。而若在报刊上遇到一篇难读的白话诗文,想要把它弄懂,那可就毫无善策了。这种情况开始时似乎只见于诗,所谓“朦胧”,排列了若干行,每行也都是明明白白的一句话,但连在一起表示个什么意思,却是不知道的。还有全首只有一句的诗,这一句话倒也是十分好懂,正因为其好懂,就更叫人不懂!因为有头脑的读者谁都会想:如果仅仅具有这层尽人皆懂的浅薄的意思,哪会值得作为一篇创作发表在这里?所以应该深求。而认真的读者求来求去,求得好苦,还是茫然。后来也出现了这样的小说。最近就有一个短篇,先是在一家大杂志上发表,又被选登在选萃的刊物上。读者读了一遍不懂得,想放下不管,又不甘心,因为既然经过大杂志和选萃刊物编者的赏识和推荐,定是有它的好处无疑。可是连读几遍,还是不懂,只落得满脑子问号。
直到最近读了鲁迅先生在1935年写的一篇杂文《“寻开心”》后,才顿开茅塞。原来这类被鲁迅叫做“古里古怪的诗和尼采式的短句”之类的作品,在三十年代就已经有过;读了不懂而苦求索解的读者,那时当然也就大有人在了。可是,真正的高明者世上毕竟也是有的。这类难懂的作品,只能糊弄一下那些“忠厚老实的读者或研究者”(鲁迅语),并不能糊弄鲁迅。因为鲁迅已从写过此类作品的大师林语堂的讲演中,探到了其中的真谛。林说:“做人要正正经经,不好走入邪道,……作文,要幽默,和做人不同,要玩玩笑笑,寻开心,……”根据这一真谛,鲁迅揭穿了此类作品的底子:“作者本来就是乱写,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不过对老实人‘寻开心’而已”,“这‘玩玩笑笑,寻开心’,就是开开中国许多古怪现象的锁的钥匙”。
好一把“钥匙”!时代虽然不同,情况也不完全一样,但这把钥匙直到今天看来还用得着。空洞晦涩并不是含蓄蕴藉;无从索解并不是意在言外;谁也不懂并不是哲理深含,这一切,更不会是什么“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说到家,他们中的某些人不过是向老实的读者(有时还包括编者)寻寻开心而已。如果还把它说成是“创新”,那玩笑开得就更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