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发挥农业科技威力 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从《农业靠科学》一书看技术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3
第2版()
专栏:

发挥农业科技威力 加快农业发展步伐
——从《农业靠科学》一书看技术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茹一民
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委托科学普及出版社编辑的《农业靠科学》一书即将出版,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的好经验,介绍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农业科学技术。
编入《农业靠科学》一书的33篇文章,是选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在农牧副渔方面推行技术联产责任制的典型经验。作者大都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推广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会促进更多的农业领导干部、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社员群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更好地发挥现有农业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从而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
《农业靠科学》一书介绍的共同经验告诉我们:
第一,为了有效地发挥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实行并且继续健全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过去,我国农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左”的影响,也出现过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病,使大量农业科学技术没有能真正为群众所掌握,没有能够广泛推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制定并且落实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农民有了自主权。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责任制陆续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来,农村面貌迅速起了深刻变化。增产增收,农民多劳多得,使蕴藏在农民中的长期被压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农民要求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1979年在天府之国的四川,出现了最早的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也叫“技术承包”)。他们把农民的生产责任制、技术员的技术责任制和干部的岗位责任制,用合同的形式、科学的方法和经济的手段结合起来,把农民、技术员和干部各自的职权、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这样,很快就出现了象许多社员所说的“联产如联心,谁联谁操心”,农民、技术员和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千方百计共同创高产的动人景象。
这种情况一出现,立即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全国,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从一种形式的技术承包,迅速发展为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并且正向着专业化、社会化迈进。现在,全国已有很多地方在试行农业技术联产责任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第二,广泛发动和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因地制宜地推广科学技术,是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的有效途径。该书介绍的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南石沟公社,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例证。他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认真总结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调整了农业规划和布局,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产水平有很大提高,由后进社变成了先进社。公社党委感到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继续高产,只靠一般化的领导和传统的耕作栽培方法是不行的,必须靠科学种田。1980年秋,他们和市、区、社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签订了小麦技术推广联产合同,重点抓了三项技术措施:一是更换良种、纯种,做到了合理布局;二是适时清棵、疏苗移栽,做到了苗全、苗匀、苗壮;三是采用科学方法诊断植株营养、土壤养分,测定土壤含水量,合理施肥浇水。在1980年冬至1981年春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双方共同努力,使全社15,800亩小麦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达708万斤,比上年增产65万斤,增长10%多;小麦生产成本每斤也降了一分钱。而和他们相邻的4个公社却都减了产。麦收后,双方又签订了玉米技术联产合同,亩产达到548斤,总产达到427.5万斤,比上年增产5成以上。广东高州县科技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在泗水公社的万亩稻田中推广先进技术,结合农活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000多人次,采用小面积示范与大面积生产相结合、总结群众经验与科学技术指导相结合、田间观察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推广杂交水稻新技术,使万亩水稻平均亩产千斤以上。据统计,仅杂交水稻新技术一项,全国推广面积累计就达2.5亿多亩,增产粮食260多亿斤。
由此可见,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的强大生产力,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力量。它给更多的农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农业工作者以启示:把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中去,更好地把现有科技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加快农业发展。
第三,大力组织和培训农村中的土专家、能工巧匠,克服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是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的有效措施。各地在试行技术联产责任制的工作中,普遍遇到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是观望等待,还是因地制宜组织科技力量?这本书介绍的许多地区的事实已经作出很好的回答。1981年,广西玉林县樟木公社的农民群众,要求技术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公社科协在党委领导下,一面把分散在公社各直属部门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推动他们去担负技术承包任务;另一方面,把分散在农村中的233名土专家、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和农业技术员一起或单独担负技术承包工作,因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安徽嘉山县石坝公社,没有一名专职农业技术员,也没有被困难吓住。公社党委经过调查研究,从农民中选拔了9名有技术的土专家,搞杂交水稻和烤烟技术承包试点,一年就带出300多名农民技术员;组织土专家办技术训练班,半年多就培训社队干部130人,杂交稻制种技术员193人,烤烟技术员176人。技术力量的发展壮大,对发展粮、烟生产起了很大作用。1981年,该公社人均收入达200元以上,户产万斤粮的农户、人均收入400元的社员占全社一半,创公社历史最高水平。
目前,全国有5万多个公社,平均一个公社还摊不到两三个农业技术员。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村需要技术人员愈见迫切。就地培养农民技术员,经过实践证明是当前解决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据估计,全国农村的土专家和能工巧匠约有二三千万人,他们中必有许多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特别聪明睿智的人物,如果能够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掘出来,那将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有强大生命力的技术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