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长期处于“滞胀”中的台湾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7-14
第3版()
专栏:

长期处于“滞胀”中的台湾经济
刘兴
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机过后,台湾经济曾经有过几年好光景。1976年至1978年三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2.4%,物价(城市消费者物价,下同)也只上涨了5.1%。从1979年下半年起,台湾经济即陷入了“滞胀”交织并进的困境。物价上涨率由1978年的5.77%升至1979年的9.75%、1980年的19.02%,1981年涨幅虽略见回降,但仍达16.33%。经济增长率则由1978年的13.9%降至8.1%、6.6%,1981年进而跌至5.5%。台湾有的学者估计去年的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只达到3.5%。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据台湾当局的估计也只有3.5%。“经济部长”赵耀东承认:“台湾经济正遭遇几十年来所未有的困境”。
目前,台湾经济的这种“滞胀”局面,仍在继续发展。估计近期前景仍然不妙。其原因在于:
第一,西方尚无景气复苏征兆。一个时期来,台湾当局主要把经济好转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经济的复苏上,然而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高级官员估计,24个主要工业国家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1%降至0.3%;而占台湾出口总额三分之一的美国,则是至今“仍未看到隧道尽头的曙光”,没有“在年底前复苏的任何迹象”。台湾“行政院政务委员”李国鼎,最近从美返台后,也讲了不少泄气话,他说:西方经济不景气“仍在持续中”,美日两经济大国目前“甚至连预算赤字都无法掌握”,一般所谓近期“世界经济将逐步好转的说法并不可靠”。他又说:“世界经济何时可见好转,是一个既难预测,又相当不乐观的问题”。台湾吃的是加工饭,世界经济不景气,其本身经济也就不会好。
第二,台湾当局被迫大减公共投资。急剧扩大公共投资,是台湾当局七十年代以来重大经济措施之一。1981年度的“中央”财政预算内外的经建支出达45.89亿美元,约相当于七年前的13.6倍。这种扩大公共投资的措施,对较快摆脱1974至1975年的经济危机及其后几年的经济发展,确曾起过一定刺激作用。但这种过时的凯恩斯治方,只是治标而非治本,且副作用很大。台湾经济这两年所害的“滞胀”并发症,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由此而起,继续搞下去是很危险的。因此,台湾当局不得不转而采取紧缩政策,前不久他们决定的1983年财政年度(今年7月1日起始)预算,经济建设及交通支出约为16.7亿美元,不但没有增加,反较上一年度减少4亿余美元,即由占总岁出的25%压低到18.8%。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加上其他金融紧缩措施,以及国际油价的暂时下跌,虽有可能使今年的物价涨势有所减弱,但势必使台湾的经济低气压更难回升。
第三,私人投资意愿依旧低落。由于外销市场萧条,经济低迷不振,企业利润低微,私商多观望徘徊,不愿投资。据报道,民营固定资本投资,去年较前年减少7.3%,今年有可能再较去年减20%。今年头五个月,申请许可设立工厂家数即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分之一以上。在民营固定资本投资中,大型企业的降幅大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的降幅又大于小型企业。台湾当局为刺激工商业者的投资意愿,去年10月宣布“纾解工商业困境九项措施”,今年4月又公布“改善投资环境及促进投资方案”,最近再就以上措施及方案提出“促进经济复苏五项建议”。诚如台报所说:真是“一连串的弥补性加强措施,一环检讨一环,一环强化一环”,但“国民投资意愿低落如故”,并无丝毫改善迹象。目前私营企业发生的大笔资金外逃,以及进口机器设备的一减再减等就是明证。
总之,台湾经济在可预见的将来仍难摆脱困局。工商业者的不满正在不断加深。工商业者埋怨主管当局对当前经济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反应迟缓,协调混乱,效率低落”。而主管当局则推说他们“不是神仙”,虽然“努力有余”,仍“不能扭转乾坤”,有些人责怪台湾当局的措施“不能立竿见影”,官员们则回答说:“没有太阳,立竿哪能见影?”并要求人们“对于政府的措施,不要过分寄望和批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